中新社肇庆七月八日电 题:侨乡高要碉楼藏在深闺人未识
作者 黄耀辉 吴文颂 李文华
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广东在该项目零的突破。而同为侨乡的高要二百年碉楼,至今仍待字闺中无人识。
据史料记载,在高要的活道、白诸等乡镇,有十几座古老的碉楼。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其中部分碉楼已被拆毁或倒塌,目前只幸存六座碉楼。
高要碉楼数量不多,但碉楼历史比开平碉楼悠久,其碉楼建筑精美,有的甚至超过了开平碉楼。
聚星楼,风雨二百年保存完好
活道镇大姚村的聚星楼是高要年代最为久远的碉楼。据该村《姚氏族谱》记载,聚星楼为主人姚英客在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所建,用于防涝、防匪,距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由于碉楼建在一个面积大约五十亩的水塘中央,当地人称之为“水楼”。
“水楼”坚如磐石,它的大门分木门和铁门两层,木门用六七厘米厚的木板制成,铁门用两三厘米厚的铁板制成。“水楼”共四层,大约十五米高,每堵墙有八十多厘米厚,每一层四周都布满数个约五十厘米高、二十厘米宽的射箭孔,每一层楼的每个墙角还有一个饭碗大小的圆孔,据说是土炮的射击孔。
“水楼”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座石板吊桥。遇匪劫寨,村民可躲进“水楼”后拉起吊桥。据大姚村《姚氏族谱》记载,“水楼”建好以后,大姚村多次遭到土匪袭击,面对固若金汤的“水楼”,土匪只能无功而返。
如今“水楼”已成为村粤曲私伙局的排练、演出场所。
利贞堂,精美绝伦的碉楼建筑
在高要现存的几座碉楼中,最精美者莫过于白诸镇布院村的利贞堂。据该村八十岁的老人陈兴介绍:“利贞堂是该村陈锡昌所建。陈锡昌早年在广州、香港等地做生意,相传是西江首富, 前夕去了香港。现在利贞堂由他的侄孙保管。”
利贞堂的大门上保留着“利贞堂,锡昌敬书,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好时健”的石刻。距今已七十四年。利贞堂楼高六层,它四面环水,每层有五米多高、面积约一百六十平方米,每层由一个大厅和四个房间组成,配套设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西式浴缸等,其中地下一层的墙壁全部用花岗岩砌成。
利贞堂修建不仅精美,且坚不可摧。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又融合了西洋建筑风格,每层楼都有罗马石柱、欧式雕塑和圆门。
利贞堂的外墙约为六十厘米厚,每个窗口都设有三层,第一层为百叶,第二层为玻璃,第三层为厚约三厘米的铁板。每层楼的四面都有四到六个射击孔,二楼还有数个往地下射击的射击孔。
遗志堂,使用西方建材历久常新
遗志堂位于白诸镇北岸村,与布院村的利贞堂相距只有七八公里。据肇庆市志人物篇记载,遗志堂为黄玉一九二七年建造,花费了三年时间才俊工。
黄玉早年在汉阳兵工厂习艺,后来在广州石井开办兵工厂。抗战爆发后,石井兵工厂被日寇的飞机炸毁,他带领兵工厂的十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抗战,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修械所所长。
遗志堂,是一座在中国建筑中融合欧洲古罗马风格的碉楼,其多彩的门窗、穹顶类的精美雕饰、古罗马柱、层次分明的阳台等,透出浓厚的欧陆风情。
八十多年了,遗志堂历久常新。据当地九旬老者黄刚进说,“遗志堂的罗马石柱、阳台露花、门窗雕饰等建材,都是黄玉花大价钱从意大利等国家进口的,它能不结实吗?”
与所有的碉楼一样,遗志堂内既住人,又防匪患。新中国成立前,黄玉携一家老小去了香港。遗志堂从此交由他的侄子、侄孙居住。黄玉的侄孙黄达明今年六十九岁,在遗志堂居住了几十年。
据了解,碉楼独具艺术风格、地域特色和时代标志,高要旅游部门准备借开平碉楼“申遗”成功的契机,在保护高要碉楼的前提下,开辟高要古村落和碉楼的旅游线路,让更多的人领略高要碉楼的独特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