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东莞4月29日电 (李映民 周湛李)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后人在东莞市横沥镇至少传宗接代了五百五十年,获悉这一消息后,记者专程赶赴东莞市横沥镇半仙山村委会,找到了年近古稀的朱熹后人,原半仙山村委会党支书朱启明。
朱老先生听完记者的来意后,首先从家中取出一本泛黄且有些破烂的《朱氏宗谱》让记者过目。通过这本手抄小楷的《朱氏宗谱》,可清晰追溯朱熹至近代的朱家脉络,印证历代朱氏发根起源的佐证和定居东莞的发轫。
从这本《朱氏宗谱》记载上获知: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人,繁衍至今。据宗谱记载:朱熹的第十三代后人朱敬斋、朱如斋两兄弟,大约于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由东莞鳌峙塘转辗迁到半仙山,定居至今,已发展成五个族房。
现定居东莞横沥的朱氏直系有一千五百多人,散居港澳、美国等海外的也接近一千五百多人。位于横沥镇中心的半仙山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朱熹第十三代后人的子子孙孙。
朱敬斋硕大的墓地就在半仙山村中,灵寝隆起成山包状,半月型墓前香火鼎盛。朱氏后人为祭祀祖辈,花巨资将墓地修葺一新。沿墓园后门几步远,是一座约三层楼高的炮台。这座用粘土掺和糯米干打垒筑成的炮台呈四方形,墙体原近一米,尽管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其质地却依然坚固如初。
据说,朱氏后人当初建此炮台的目的,像所有客居他方的外方人一样,用来抵御外族外姓人的侵辱。朱老先生介绍,朱姓刚迁来横沥不久,本地人欺生,为争田地,年年械斗。火枪、松树炮对着轰,炮台的外表几番被火炮轰得斑驳支离。时至今日,朱氏后人早已融入本地,争斗早已平息,半仙山村民留存复新这炮台,仅仅是为后来遗留下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处文物古迹,作为风景供人缅怀、参观。
在村中那具有岭南风格的朱氏祠堂,两进格局,祖宗牌位上供奉着落足扎根横沥两兄弟先祖孝名。据称,该祠堂至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它不仅是朱熹后人拜祖的地方,也是朱熹后人记录功名的“圣地”。祠堂门前的旗杆石上刻有“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朱珩立乡试中武第二十四名举人”等记录朱氏后人功名的字句。
朱氏后人繁衍发展至今,已出过不少俊杰、其中朱珩公儿子北辛公,即为光绪丁未科举人,曾任中华民国外交次长一职。现生活在横沥的朱氏后人,秉承祖先经商传统,兴办实业,成就斐然。
据朱启明老人说,朱熹子孙散居各地,后来在海内外开枝散叶。散居的原因,大约有四种:为宦而迁、为避祸而迁、为避乱而迁、为经商而迁。古时徽州有经商的传统,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一般朱氏的下层多为经商而迁移。
朱熹后人在东莞市横沥镇至少传宗接代了550年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即引起了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和东莞市文化部门及海内外朱氏宗亲的关注,有关方面正就朱熹后人安居东莞的历史衍源作进一步的考证,相信这块神秘的面纱很快便会被掀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