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三勇士的惟一幸存者、黄继光堵枪口的见证者,76岁的肖登良因肺癌等疾病于3月28日逝世……”
读着这条消息,头发花白的老人屏住了呼吸,把报纸贴得更近一些。拿开报纸,老人眼里噙满泪水。
他叫唐良基,76岁,长春市民。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和肖登良他们在15军45师135团2营6连,唐良基在15军45师135团2营5连,他们都是通信员。就在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枪眼的那场战役中,唐良基所在5连的180名战士也只活下了3名。
与黄继光同年当兵
2日,记者来到唐良基家,老人从抽屉里小心掏出档案,履历表一栏中写着:“1952年3月,45师135团2营5连,通信员。”
唐良基1931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与黄继光、肖登良是老乡。唐良基介绍,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新兵时,他背着家人报了名。“当年我只有20岁,马上要随部队上前线时家人才知道,母亲差点哭瞎了眼睛。”
“中江县新兵有四五百人,听说黄继光和肖登良也是这一批入伍的。但当时我们并不认识,到了部队之后,新兵马上被分到各个连队,我一直没见过黄继光。”唐良基说。
行军累得走着能打瞌睡
唐良基很快随着大部队从中江县出发了,通过了宝鸡、营口、丹东,战士们便开始过鸭绿江。“开始还坐了一段火车,后来怕被敌人发现,我们就改为步行了。每天我们都要背着40公斤的东西步行40多公里路,累得连走路时都会打瞌睡。”
为了躲避敌人的阻击,战士们要在晚上行进,白天在山沟里睡觉。“天一亮,我们就找地方把油布往地上一铺,也顾不上什么环境,累得一躺下就啥都不知道了。”
历经半个月的跋涉,冲过敌人设置的五六道封锁线,新兵战士们终于抵达中国部队的主力后方,在那里他们进行了半年的训练之后,他们就到了上甘岭。
喝雨后山上流下来带血的水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防御战役打响了。“敌人在山上,我们在山下的坑道里,距离还不到100米,就这样对峙了5天5夜,没有水喝,我们就喝雨后山上流下来带血的水。”唐良基说。
10月19日晚,也就是黄继光用身体堵敌人枪口的那个晚上,唐良基所在的5连与黄继光所在的6连分别在相邻的山头对敌人展开进攻。“当时敌人的子弹比雨点还密,满地滚烫的弹壳就像山上掉下的石子一样,
站着都烫脚。”唐良基说。那场战斗,10多分钟的激烈交火后,5连的180人幸存3人。
黄继光母亲多次到连队慰问
战争胜利后,唐良基清晰地记得,部队在朝鲜的一片大树林里开了庆功会,几十名战斗英雄都立了功,他也被授予三等功。
就在这次庆功会上,唐良基第一次听首长念到了黄继光的名字,知道他也是中江县人,当时他觉得有这样的老乡十分自豪,也是在这次庆功会上,第一次听到他的事迹。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唐良基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全国便掀起了向黄继光学习的热潮。后来,黄继光的母亲还多次到连队来慰问战士们。
3次死里逃生没受过一点伤
唐良基说,战争中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在这场战争中,他有3次死里逃生,却没受过一点伤,简直就是个奇迹。
每次送信时,他都会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榴弹的保险盖,随时防范着。“有一次,手榴弹的拉线掉了,我一直都没察觉,等回到连里我才发现。多亏它没爆炸,否则我哪能活到现在呀!”还有一次,唐良基到后方送信,不小心碰到了树上挂的手榴弹,虽然手榴弹爆炸了,但唐良基却没有受伤。第三次是敌人的炸弹在他们藏身的坑道中爆炸了,离唐良基也就三四米远,土把唐良基埋上了,竟没伤到他。
“能活下来就是幸福”
1953年,他从朝鲜回国后就被提拔为干部,1958年转业从武汉来到佳木斯,保卫祖国的北大门。后来辗转到了长春。
唐良基生活过得一直比较拮据,但他从没给组织添过麻烦。“战场上牺牲了那么多战友,我却能幸运地活下来,真的很幸福了。”唐良基说,上甘岭战役过去那么多年了,有时梦到受伤牺牲的战友,心里总是十分难受。现在,他把上甘岭战役的故事讲给孙子们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血和生命换来的,得让孩子们知道珍惜。”(记者艾灵、实习记者董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