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三月三十日电 题:“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记者 李思之 肖前辉
华贵、神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今天在长沙一露面就吸引了如潮的民众。
一尊神器与一段往事
四个羊头傲视八方,纹饰精美细腻,漆黑发亮、半米高的 “四羊方尊”格外突出摆放在展厅中央的祭坛上。这尊一九三八年在长沙出土的神器此次真正的回到了家乡,虽经战乱坏损,但经过修复后的她,在离湘四十八年后神气地回到家乡人的眼前。
“当年这里碎得最厉害,这个羊头原本是掉了下来……”现今九十高龄的张欣如老人再次面对自己当年亲手修复的四羊方尊,依然激动不已。“四羊方尊出土后不久就在日军的空袭中,碎成了二十多块。我花了两个多月才修复成功。”虽然张老已修复了两千多件青铜器,但他自己都认为最完美的还属“四羊方尊”。
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此也感叹不已:“四羊方尊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如果因战火等原因不存在了,那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两件玉衣与一段历史
在湖南博物馆一千多平米的国宝展厅中,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衣”与去年在长沙出土的玉衣片占领了最大的展览面积。刘修的“金缕玉衣”用一千二百多片玉和二千五百多克金丝,是出土玉衣中的代表。
史料记载,汉代皇帝和贵族认为死时穿“玉衣”入葬可不朽,于是玉衣在汉时相当“流行”并有严格规定,只有皇帝驾崩时可着“金缕玉衣”,其余按品阶和皇帝的亲疏着“银缕、铜缕玉衣”。
“但当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族、诸侯王们频频越级,目前发现玉衣的汉墓有六十多座、十几件金缕玉衣,湖南去年三月在长沙发现的一座西汉墓中就有玉片与金丝。今天也展览了部分玉片。”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一件玉衣需要一名玉工十余年的工夫,所需费用相当于当时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一批国宝与一个文明
“因为没有认识文物的价值,市民看形象,但我们看来就是她们告诉了我们一个历史。”湖南省博物馆讲解员指着距今约六千年的猪头蛇身的“蜷体玉龙”说,“这是红山文化中的代表作品,可能就是中国龙的原形。”
“三十七件国家一级文物在长沙展出,给了市民与国家宝藏亲密接触的机会。国宝是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缩影,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代表。她们的产生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昭示了中华文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