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半时爷爷访苏联
“我只见过爷爷一面。”阿廖沙告诉记者,与爷爷的见面是在1960年,当时刘少奇访问前苏联时,他才5岁半,“但当时的情景我却清楚地记得,那是秋天,家门口突然来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很慈祥亲切,然后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并带着我们全家坐他坐的黑色轿车,那次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的印象。”
说着,阿廖沙还专门拿出随身携带着的几张相片,其中的一张刘少奇和阿廖沙的合照非常温馨。照片中的刘少奇像一个普通的慈祥老人,正俯身亲吻着孙子,而阿廖沙则显得有点羞涩,看上去天真可爱。
阿廖沙说,虽然跟爷爷只见过一面,但后来回到国内跟许多人接触,都对爷爷的评价非常高,他对爷爷的敬爱之情更加倍增,如今,他手上戴着的手表,上面就印有刘少奇的头像,“这是刘少奇故居博物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
父亲回国后遭迫害
阿廖沙与爷爷刘少奇的缘分是如此短暂,更残酷的是,他与父亲刘允斌也聚日不多。1957年,阿廖沙才两岁,父亲刘允斌毅然从莫斯科回中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包头某研究所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阿廖沙的母亲玛拉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与刘允斌团聚,却最终因为难以适应异国生活而回到了前苏联。阿廖沙的父母就这样分开了。回到前苏联的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并且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而慢慢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11月,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四人帮”的迫害,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在包头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年后闻父亲死讯
阿廖沙说,当他和母亲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竟然已事隔20年。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
“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阿廖沙这样对我说,“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怀念父亲》。”
“虽然我们隐姓埋名,但光美奶奶和少奇爷爷对我们一直非常关心,这点我从小就感受到。”阿廖沙说,在出生不久,父亲和爷爷当时都一直想把他们带回中国,“‘文革’后,光美奶奶对我们仍非常重视,她提出带我们回国,但由于当时我在俄罗斯航天部门服役,未获俄罗斯政府批准。”
4年前见到王光美
2003年4月,在多方的努力下,阿廖沙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我第一次见到光美奶奶是在2003年刘少奇诞辰105周年纪念大会上,当时,她就把所有能聚拢的亲戚介绍给我认识,让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她是一位非常和蔼亲切的老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