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三月六日电 题:中国漆艺针刻第一人
中新社记者 陈勇
如约来到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郑修钤家中,一进家门,一股生漆味儿扑面而来,七八个黑漆漆的三角脱胎瓶摆放在地上,博古架上陈设的是脱胎漆器,墙上挂着的是漆画作品。郑修钤家中的摆设颇具工艺美术特色。
郑修钤,被尊称为中国漆艺针刻第一人。他将针刻这一汉代漆艺精髓,应用到现代福州漆艺创作中,使针刻技艺成为福州漆艺的一项新技艺。
汉代的漆艺针刻技术,用极细钢针在漆器上绘画描线,让当今中国的漆艺工作者啧啧称奇。郑修钤说,针刻技术就是以针代笔,在漆器上绘画。这项漆艺技术在中国漆艺发展史上曾留下二千多年的空白,后经无数次实验,才最终发现针刻技术必须在漆器制作过程中的漆灰里用极细的针刻入,方可完成。
福州“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是以泥土、石膏制成胚胎,阴干后再涂上生漆,用捶打过的麻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层裱褙,一般要裱褙四层;用泥胎和石膏固定后在底部打个圆孔,待漆干后放在水中浸泡,直到内胎脱落,留下漆布器形。脱胎制作完成后,再经过上灰、打磨、上漆、修整、推光等十几道工序,并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样一件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便完成了。
“算起来,一件脱胎制品需要四五十道工序。”郑修钤告诉记者,脱胎漆器的装饰技法具有绘画和雕刻工艺的双重属性,色泽主要是红、黑两种,再加以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等颜色;雕刻技法有刻漆、雕漆、彩绘等。如今,脱胎漆器工艺作品中的漆画,融入了许多现代工艺的美工处理,使用贴金、银箔等技法,使漆画光彩夺目。
郑修钤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原福州工艺美院毕业后,便一直从事漆艺创作。在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中,他的作品在中国所有漆艺类大师中得分最高。《针刻三角瓶》、《憩》和《冬韵》,是他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选送的三件作品。
展现眼前的漆画《憩》,只见几只小船在夕阳的映照下,正在海边休憩;船上有两只小鸟正在交头接耳,显得动静相宜。郑修钤说,为了表现船只的历史感,他采用了蛋壳镶嵌和贝壳镶嵌,利用蛋壳、贝壳的纹理,通过镶嵌营造船只表面的斑驳感,使作品既写实又写意。
掌握失传了二千多年的汉代漆艺针刻技术,是郑修钤艺术生涯达到的一个高峰。而前年为尼泊尔修复五扇博古屏风,是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高峰。
当时,尼泊尔政府通过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将受损的屏风送到中国外交部。有关部门几经权衡,从几位候选工艺美术师中选中了郑修钤来修复此屏风。屏风一到郑修钤手中,他就把整个心思放在如何让它重现风采上,光是修复边框就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几经琢磨,先是用烟熏过的银箔碾碎,磨成粉,再筛一遍之后,终于调出了厚重的青铜质感。现在,这五扇博古屏风又重新摆放在了尼泊尔王宫。
如今,郑修钤是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院的漆画老师。在创作之余,他将其几十年的漆艺创作经验传授给他的学生。他打算在时机成熟时,举行个人漆艺作品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