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勘探发现乾陵存在十余处巨型圆环;考古工作者首次搞清乾陵下宫布局;有人猜测乾陵可能埋藏有500吨珍宝……
近日,关于陕西乾陵(如图)的消息不断传来,既让人们对这座神秘的“武则天墓”充满了憧憬,也让人不禁怀疑是否不久乾陵就有可能被发掘。乾陵为何如此受关注?挖掘乾陵是保护还是毁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唯一一座帝王合葬墓
北大教授:乾陵珍宝不能论斤论两
多年来,乾陵一直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座陵墓为何备受世人关注?
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唯一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这种“两个皇帝两个国号,一对夫妻埋在一个陵里”的情况在世界上也极为少见。另外,它还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仅地面上的石华表、石马、石人、无字碑等文物,场面就已很壮观,如果把17座陪葬墓也算上,整个陵墓面积有80多亩。正因如此,多年来围绕着乾陵的猜测和争议一直不断。
近日,有人猜测乾陵大约存在着500吨各种珍贵文物。对此,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秦建明认为,“这个说法有一点可信度。”这个数量最初由一位在乾陵长期采风的作家提出,虽然此人并非考古工作者,但如果在常见的金银财宝、书画绸缎等随葬品的基础上,再加上石门、石棺等文物,重量达到500吨是有可能的。
不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齐东方则认为,“500吨文物”的说法不对。文物跟白菜土豆不一样,有它特殊的价值,不能论斤论两。针对“随葬品占了当时财政支出1/3”的说法,齐东方表示,中国从汉代一直到西晋,文献里都有明确记载,一般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后都要有1/3用于修陵,一个皇帝继位不久就逐渐开始修自己的陵,至于武则天的随葬品是否占了1/3的财政,只是一种猜测。
保护技术不过关:开墓就是毁“宝”
国家文物局:50年内不考虑发掘乾陵
去年,“是否挖掘乾陵”的争论在沉寂多年后曾浮出水面,近来,一系列关于乾陵的新闻再次引发这一话题。有网友甚至尖锐地提问,“如此紧锣密鼓地进行考古勘探,是否要急于挖掘乾陵”?
齐东方表示,对于这个已经讨论了相当长时间的问题,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已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一般情况下不去进行更多的主动挖掘,除非有一些特殊的科研项目。乾陵毫无疑问应该属于保护为主。
采访中,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处主任刘荣明确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物局对乾陵等帝王陵开发的态度一直很明朗,那就是,“坚决不予主动发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童明康也不断重申这一立场,并强调:“在近50年时间内,乾陵的发掘问题都不应该予以考虑”。
童明康介绍说,一是帝王陵的文物考古价值重大,而目前发掘与保护技术还远远不过关,发掘就是毁灭;更重要的原因是,从可持续发展来说,一定要考虑资源的代际公平,即子孙与我们拥有同等的文化消费权利,在现有技术手段有限的前提下,发掘帝王陵必然会丧失大量信息,这就是对子孙的犯罪。
乾陵考古调查:几十年一直在进行
专家解释:钻探试掘均为弄清陵墓结构
秦建明介绍说,虽然暂时不会被发掘,但针对乾陵的考古调查工作,其实一直在进行,目前对乾陵地表的考古调查还远远不够,很多工作都等着要做。
他特别解释,“钻探调查和部分试掘”是考古调查的方法。而考古调查只是收集资料,根据地表现象推测陵墓地下结构,并不意味着即将发掘陵墓。“部分试掘”挖掘的面积其实非常小,大约只有1—2平方米;而“考古发掘”则是大面积的整体性挖掘陵墓。他举例道,在考古人员对乾陵北门门址进行“部分试掘”时,意外发现地下一个残石虎和2件石虎基座,但考古人员无权对其挖掘,只能原地将其重新回填,但石虎的发现却为研究唐代帝陵北门外石刻组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齐东方也表示,乾陵的考古工作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60年代和70年代又分别对周围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进行过发掘;80年代以后,各级政府对乾陵考古都很重视,专业人员的水平也在提高,目前乾陵的范围、位置这些情况都已比较清楚。目前的问题是:这些考古调查的成果怎样通过通俗的、甚至是有趣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针对有的网友提出可否对乾陵进行“虚拟开发”,用现代的电子多媒体手段,换一种方式让大家了解乾陵。他表示,这些问题和建议,都值得考古学界进行思考。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