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工伤骗保的“灰色链条”
系统里几十名病人吃着补贴“接受治疗”,病床上却空空如也;一边是护士将输液和雾化用药倒入垃圾箱,一边是患者流转在各医院大肆购药……这些反常识的情景却在监管盲区里真实上演着。近日,有知情人士反映,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和个别被认定为工伤的患者利用报销漏洞进行骗保,一时引发广泛关注。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必要的物质补偿。这种补偿既包括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费用,能否合理使用,直接涉及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将更多药物纳入报销名录,不断优化报销流程,出发点本是保障因工伤致疾致残群体的利益,如今却被个别人“偷吃偷拿”,制度漏洞带来“温差”,自然令人愤懑。
从事件经过出发,医院与个别患者之所以能合起伙来唱一出“骗保”大戏,无非是因为有利可图。一方面,医院高频次收治“假病人”可以带来稳定的“业绩”,为职业病防治作贡献更是“功绩”,存在逐利冲动。另一方面,个别患者借报销的机会套出更多“免费药”“低价药”,转手卖给药贩子就是暴利,“工伤证”变成了“特许经营证”,难免会动歪心思。二者利益休戚相关,自然会互相包庇,若非外力介入,则很难斩断这一“灰产链条”。
《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记者采访中,医院部分员工或举证或暗示存在“猫腻”,然而部分管理人员仍矢口否认,涉事医院与个别患者的行为究竟是否涉及骗保、具体金额如何,需要相关部门及时介入,给公众一个清晰的答复。
“工伤骗保”近年来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报销和监管机制上的漏洞不可忽视。有专业人士建议向医保基金监管的有益做法学习,加快完成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工作,加强人社部门、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协同联动。从长远来看,遏制“工伤骗保”必须斩断违规利益输送渠道,既要持续对医疗机构明察暗访,引入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每一笔报销、每一份病历的细节进行追踪,严防造假;也要加强对工伤患者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鼓励相互监督。
工伤保险基金是救命钱、更是兜底保障,每一分都应用在刀刃上,绝不能变成个别人眼中的“唐僧肉”。期待多向发力堵上制度漏洞,严防各种形式的“骗保”,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默达 南方日报)
社会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15日 18:38:06
- 2025年01月15日 15:38:43
- 2025年01月15日 10:29:13
- 2025年01月15日 09:44:50
- 2025年01月15日 06:25:12
- 2025年01月14日 21:58:58
- 2025年01月14日 21:20:58
- 2025年01月14日 14:24:18
- 2025年01月14日 12:52:41
- 2025年01月14日 1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