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和野生旱獭:善待对方,和谐共生

分享到:

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和野生旱獭:善待对方,和谐共生

2023年07月22日 2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22日电 题: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和野生旱獭:善待对方,和谐共生

  作者 奥蓝

  时近7月末,锡林郭勒中北部的广袤草原不久前还稍显干旱,如今经过连续两周几场雨水的洗礼,焕发勃勃生机。这些天,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沿中蒙边境线的大片草场上,又时不时就能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旱獭的踪影了。

  这里处于典型草原地带,人畜都较少,植被的原生面貌保持较好,是野生旱獭的理想栖息地。

(资料图)图为当地摄影师在巴彦图嘎苏木拍摄到的旱獭。额伊勒德格摄

  我国第一个以黄羊、旱獭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阿巴嘎旗黄羊旱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护区之外的牧民草场上,也有好多野生旱獭。平日里,它们与牧民互不打扰对方的生活,和谐共生。

  但每一个牧民又都是守卫旱獭的“哨兵”。以前,草原上偶然能遇到打枪偷猎或偷偷在草原上放捕猎夹或毒药的人。每当这个时候,牧民们就会挺身而出,或斥责偷猎者,或偷偷把伤害旱獭的工具处理掉。

(资料图)图为当地摄影师在巴彦图嘎苏木拍摄到的旱獭。额伊勒德格摄

  “牧民根本不在乎什么保护区。在我们看来,只要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保护区。”牧民苏德住在巴彦图嘎苏木,他家的部分草场就在保护区中。“旱獭是活的,能跑、会打洞。虽然政府划定了保护区,它们并不会乖乖住在里面。”

(资料图)图为当地摄影师在巴彦图嘎苏木拍摄到的旱獭。额伊勒德格摄

  现如今,这样的捕猎者几乎看不到了。但是旱獭天性怕人,一看到牧民就会早早钻到洞里去。

  “我们都是共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生灵。”脑木罕嘎查牧民阿拉德日图家里有8000亩草场,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旱獭一年比一年多。

(资料图)图为当地摄影师在巴彦图嘎苏木拍摄到的旱獭。额伊勒德格摄

  虽然日常互不打扰,但看到需要帮助的旱獭,牧民们也会坐不住。

  几年前的一场大雨,让不少旱獭洞被淹。巴彦图嘎嘎查牧民布日古德和父亲放牧过程中曾发现6只无家可归、瑟瑟发抖的旱獭,其中5只是幼崽。父子俩在地势高的地方帮这6只旱獭安置了“新家”。

(资料图)图为抱着小旱獭的布日古德。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野生动物,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布日古德今年还不到30岁,救助旱獭时他还给自己拍了照片留念。

  近年来,当地不少嘎查都在实施草畜平衡工程,这也变相地改善了旱獭的生存环境。以脑木罕嘎查为例,嘎查于2019年将5000多亩集体草场和部分牧民家草场申报为生态修复区。

(资料图)图为当地摄影师在巴彦图嘎苏木拍摄到的旱獭。额伊勒德格摄

  “90后”牧民海日罕2018年大学毕业返乡后,一直在附近的边境草场放牧。他告诉记者,爱护动物的坚持是源于牧民骨子里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事万物的包容和善良。“这是草原文化中蕴含的大智慧,牧民们从不会表达,但是会默默把这份坚持传承下去。”(完)

【编辑:唐炜妮】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