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登上荧屏 杭州富阳凭什么出圈?

分享到:

《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登上荧屏 杭州富阳凭什么出圈?

2023年07月22日 0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网杭州7月22日电 (钱晨菲 邱祥琪 李潇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聚焦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一部反映年轻人探索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浙产电视剧《富春山居》于21日晚正式开播。

  在浙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富春山居》以《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杭州富阳为地理落点,全程在当地东梓关、龙门等古村落中取景拍摄。是什么样的特质被文艺工作者聚焦?又是什么样的故事如此出圈?

  “富阳的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历程,与《富春山居》想表达的理念不谋而合。为呈现出一部时代气息感强,兼具艺术性、思想性的优秀作品,我们耗时一年在这里采风、选景,深入了解这里的山水人文、地域文化和造纸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外延,希望通过这部剧讲述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故事。”该剧总制片人刘志江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下富阳的山水人文之美,脱胎于《富春山居图》的内在气质,升华于富阳践行“八八战略”,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朱啸尘摄

  剧中的造纸厂腾退正是这些年在富阳真实发生的转型与巨变。鼎盛时期,富阳有将近500家造纸厂,造纸产业税收曾占据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然而,造纸污水直接流进富春江,严重影响了水质,造纸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绿水青山”却变了颜色——烟雾缭绕、污水超标,连富春江里打起来的鱼都有股“柴油味”。

  21世纪初,富阳将发展生态经济摆在了更重要位置,20年来稳步推进“工业兴市”“产业强区”战略,走上“腾笼换鸟、引育俊鸟、凤凰涅槃”之路,以6轮造纸整治提升行动为序章,开启产业全面转型。

  金法泉原是当地一名造纸企业主,也是产业腾退的支持者。“抛开造纸厂老板的身份,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富阳人,所以对富阳好的事我就支持,造纸产业的全面腾退,让家乡的水更清、天更蓝、城市更美。”

  2017年至2021年,富阳腾退传统企业1000余家,削减产能800多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9000万吨,腾出空间超22000亩。以大破推动大立,虽然造纸业的腾退让富阳减少300亿元的工业产值、30亿元的税收,但其也换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曾污染严重的富春江南岸,摇身变为崭新的富春湾新城,成为当地高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从“一纸江南”到“江南智造”,现代产业加速立起来,这是富阳被看到的关键之举。

  “八八战略”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的“改头换面”亦为富阳增加了被看见的底气。

  网红村东梓关村是《富春山居》中许家大塘村的真实原型,其也是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实现万千美丽乡村蜕变的生动缩影。

  东梓关村位于富阳西部,曾因作为富春江上的关隘与集镇有过历史辉煌,但与大多数其他中国乡村一样,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浪潮中,这里沦为一座青壮年外流、老年人留守的空心村,村庄破败,经济薄弱。

  2014年,迎着“千万工程”的又一轮东风,富阳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唤醒了沉睡中的东梓关。这一年,东梓关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古建筑保护村和第四批全国古村落名录。同年,东梓关村成为“杭派民居”建设试点村。

  一场新旧碰撞交融的试验正式开启。在确立项目后的两年里,东梓关动作不断——一方面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三改一拆”等工程,将当地濒危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对关隘、商埠、宗族、名医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另一方面,由村集体统一征地,再交由建筑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经过3次村民大会、80多次实地调研和反复修改方案,如今被称为“最美回迁房”的东梓关版“杭派民居”惊艳了众人,25亩集体土地上,46幢白屋黛瓦的杭派民居相继落成。

  一座江南古村落的复兴,让怀抱乡愁的年轻人有了挥洒青春和智慧的“归处”。村民朱勇杰一拿到房子便迅速返乡开起了民宿。“我现在过着《富春山居图》里的日子。置身于如画故乡、陪伴于父母身旁、经营着家门口的‘红火’,这就是幸福。”

  据了解,在保护并修复传统古村落建筑、建设杭派民居网红回迁房的同时,东梓关村还在富阳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指导下,策划了富春江江鲜大会、富春江开渔节盘活业态,“富春江畔第一村”东梓关村名声越来越响,游人如织。传统与现代交融,乡村生机勃勃。

  “客流旺的那阵子,一天要接待上千人,周末更是一房难求。”东梓关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群同样很为家乡自豪。同时,他也在谋划着东梓关更远的未来——“这些年,在市区两级的大力支持下,东梓关完成转变,晋升成了文旅新地标;目前村里正在积极洽谈文旅公司,已经引进马场,还打造了10个标杆场景。”

  东梓关村的故事不是个例,20年来,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一个个富阳乡村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共富实践造福千千万农民群众:因村庄环境整治和流域小水电站关停,依山傍水的湖源乡凭着壶源溪上的龙鳞坝火速出圈,年轻人回乡办起了民宿、开起了书屋、做起了餐饮;原有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长期遭到破坏的阳陂湖迎来治理、还湖于民,“一湖七园”生态空间次第呈现;保留着原生态田园风光的桐洲岛,引入了皮划艇、热气球、环岛骑行等户外活动,成为旅游打卡点……

  立足时代方位,出圈的杭州富阳做了什么?发生在富春大地的生动实践代表着“浙江之窗”,更回答着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完)

【编辑:唐炜妮】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