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家成功探索新方法 避免患者ESD手术后食管狭窄困扰
中新网上海5月31日电 (记者 陈静)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食管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为治疗早期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5%。可是, ESD术后常会出现食管狭窄并发症,让患者进食困难。这个难题长期困扰着医生和患者。
记者31日走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东方医院)了解到,历经多年不断努力,该院副院长、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团队自主研发并开展了“自控式防狭窄水囊置入术”,或将成为解决困扰的“利器”。“自控式防狭窄水囊”装置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据悉,ESD手术虽能为患者保留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但术后缺损的创面在愈合过程中极易导致食管狭窄,进而导致吞咽困难、需定期接受数次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患者平均接受球囊扩张次数为5.5次,最多的甚至高达15次。”徐美东教授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多次食管狭窄扩张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和经济负担。
为减少患者术后食管狭窄的风险,让更多人从微创治疗中获益,上海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长期致力于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徐美东教授告诉记者, ESD术后创面修复过程中的疤痕形成、伤口收缩、过度炎症反应等被认为是导致食管狭窄的重要原因,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减少组织纤维化,防止狭窄。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其对ESD术后狭窄的预防效果却非常有限。
经过多年的试验和调整,徐美东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在患者接受ESD手术后置入。经过医护人员的指导,患者自己在家使用注射器从体外经注水孔注入和抽取一定量的无菌水,即可实现球囊的扩张和回缩。据介绍,三餐进食前,患者可自行抽水,使水囊回缩,保证食物顺利通过;三餐进食后,患者再经注水孔注入一定量的无菌水,使水囊充盈起到持续支撑作用。
据介绍,该防狭窄水囊可根据患者创面的不同长度而个体化定制,囊注水量可控、可调整。徐美东告诉记者,患者在ESD术后创面恢复期使用12周,每月换一次导管,即可有效防止ESD术后创面疤痕挛缩,从而预防食管狭窄。徐美东教授告诉记者,其团队前期回顾性研究显示,口服激素联合“自控式防狭窄水囊植入术”可将ESD术后食管狭窄率下降至8.1%。
66岁的张女士就是这项创新治疗技术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3、4年前,其被确诊罹患环周食管早癌并接受了ESD治疗,仅一个月后就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在近3年的时间里,张女士反复接受了15次球囊扩张、放射状切开等治疗,但每次效果只能持续1到2周,食管狭窄仍无法解决,她只能接受胃造瘘术(PEG),自胃造瘘管注入营养以维持生命。徐美东教授为张女士切开食管狭窄部位后,放置了自控式防狭窄水囊。3月后,张女士取出水囊,经检查食管狭窄部位光滑通畅,狭窄得到了彻底解决。
张女士对记者说,非常感谢医生,让她三年后,能够重新品味食物的美味。(完)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4日 16:06:07
- 2024年11月24日 15:50:47
- 2024年11月24日 14:46:57
- 2024年11月24日 14:28:16
- 2024年11月24日 13:27:44
- 2024年11月24日 12:29:03
- 2024年11月24日 12:28:13
- 2024年11月24日 11:07:02
- 2024年11月24日 10:36:24
- 2024年11月24日 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