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项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应用于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

分享到:

四川:多项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应用于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

2023年04月21日 2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四川:多项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应用于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
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刘忠俊 摄

  中新网雅安4月21日电 (单鹏 刘忠俊)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日至21日在四川雅安举行。据悉,多项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已应用于四川地区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

  今年是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简称芦山地震)十周年。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以“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保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灾害防范与应对、灾害综合风险治理与监测预警、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等开展研讨交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等单位的19位专家做专题报告。

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刘忠俊 摄
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刘忠俊 摄

  在本届论坛期间举行的“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专题报告上,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许强在演讲中介绍了地震诱发滑坡快速预测模型。许强表示,地震后往往通信中断、道路阻塞,震区在黄金救援72小时会出现信息“盲区”,难以及时判断哪里发生了地质灾害。而地震诱发滑坡快速预测模型可帮助克服这一难题。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地震后,当日通过该预测模型实现了同震滑坡分布的快速预测,结果显示震中东南方向诱发滑坡概率最高。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第宝锋从生态重建、社区重建等角度分析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他表示,通过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研究,约70%滑坡体区域植被退化至少持续两年;生态重建过程中,根据区域气候、水利等不同条件,相应采取自然恢复、人工干预或两者相结合的手段。“我们发现,植物根系与坡体稳定性以及区域内生态有很密切的关系。”

  “遥感要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预防转移。要了解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规律和基础,遥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对西部高山峡谷、高海拔困难地区具有特殊的意义。”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朱庆分析了遥感综合防灾减灾在四川的实践。他表示,2013年芦山地震以来,四川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近几年越来越多新技术出现,目前在四川地形地貌最复杂的区域已实现全套应急保障,通过综合感知和分析决策,发挥有效协同作用。

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刘忠俊 摄
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刘忠俊 摄

  据了解,2013年芦山地震造成196人遇难,超210万人受灾,造成大量老旧房屋倒塌,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坏,交通要道多处塌方。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个专项规划。投入实施项目2160个,估算总投资713亿元。(完)

【编辑:陈海峰】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