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治疗师:为“星星”点灯

分享到:

“孤独症”康复治疗师:为“星星”点灯

2023年04月02日 18: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孤独症”康复治疗师:为“星星”点灯
图为杨越为患儿做康复训练。 杨越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4月2日电 题:“孤独症”康复治疗师:为“星星”点灯

  中新网记者 张玮

  “他们目光清澈,却好像看不到我们;他们听觉灵敏,却对我们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正常说话,却很少与我们交流。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我们身边。”1994年出生的杨越是一位9个月宝宝的妈妈,也是无数“来自星星的孩子”的“妈妈”。

  2023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自闭症日,记者走近自闭症儿童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儿童康复治疗师,探访为“星星”点灯的人。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

图为为自闭症患儿搭建的科学干预训练平台--“海豚屋”。 杨越供图
图为为自闭症患儿搭建的科学干预训练平台--“海豚屋”。 杨越供图

  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的杨越最早接触儿童康复学科是在大四实习的时候,“大学期间我主攻的专业就是康复学,儿童康复工作让我对‘爱’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

  2018年,大学毕业后的杨越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康复训练。

  杨越回忆,她的第一个“孤独症”儿童是一个2岁多的孩子,“家长特别焦虑,说孩子在幼儿园拒绝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总是自言自语。”

  “他就在医院长廊的椅子上坐着玩儿自己的手指,喜欢看旋转的物体,喜欢玩儿旋转的玩具。”杨越说,根据发育行为评估与检查,最终诊断这个孩子患有自闭症,需要介入一定的康复干预。

  最开始坐不住、不能听从指令,经过近半年的康复训练,杨越的第一个自闭症患儿能安静地坐下来,甚至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有短暂的眼神交流,自言自语的频率也逐渐降低。

  “前段时间回访,家长说,现在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教育康复治疗了。”这些年,杨越接触过很多“孤独症”儿童,这些孩子让这位年纪轻轻的医生更有耐心、更有爱。

  杨越告诉记者,“孤独症”儿童虽然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其实他们很在乎陪伴这件事。

  “这些孩子不喜欢陌生的环境,很多孩子惧怕医院。所以,每次我们都要在康复训练之前,与孩子们建立亲密关系。”对于如何关爱“孤独症”儿童,杨越如数家珍,“建立亲密关系是需要时间过渡的,或许只需要一天,或许需要一周或者一个月。”

  在杨越看来,和“孤独症”的孩子在一起是一次奇妙之旅:即使和这些孩子一起玩玩具最初不会得到任何回应,但只要一直陪在他们身边,会逐渐换来他们的信任。“慢慢地,他会用一个眼神,甚至一个动作给我发一张‘通行证’,允许我走进他的世界,成为他的朋友。”

  “只有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依赖,才有机会进行下一步治疗。”杨越说,目前,自闭症还无法治愈,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治疗,但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及听觉统合训练、物理治疗、音乐疗法等干预训练改善病症。

  “在正常科学干预下,15%的轻度自闭症患儿可以回归社会,70%的患儿有机会选择庇护性就业。”杨越如是说。

  杨越告诉记者,如今,医院建设了“海豚屋”,为自闭症儿童搭建起科学干预训练平台。“康复治疗师在‘海豚屋’陪伴孩子玩耍的过程中,通过绚丽的色彩和灯光,以及发出海豚等与人类亲和的动物声音,对神经起到协调和促进功能,再结合AR视听觉整合训练系统,使孩子们达到安宁、抚慰、整合及整体状态提升的效果。”

  “孤独症”多发在3岁前,初表现为语言发育迟滞、不愿意开口说话、语言功能倒退或者丧失语言功能等情况。杨越建议,家长发现孩子存在类似病症后,一定要进行早期干预,以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期。(完)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