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山西晋中展现文化生态新魅力
中新网太原3月25日电 题:“见人见物见生活”:山西晋中展现文化生态新魅力
作者 杨杰英 张云
“一座晋中城,半部中国史”。“晋商故里”山西晋中,东临太行山,西傍汾河水,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2023年晋中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晋中要着力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块“国字号”招牌为引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晋中文旅这张王牌打得更加出彩。
“非遗传承生命力更加旺盛、非遗传承氛围更加浓厚、晋中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晋中市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让璀璨的非遗文化焕发新光彩,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历久弥新。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更是取得亮眼成绩。
2010年,国家首批批准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市全域划入。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中,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保护区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见人见物见生活”。多年来,晋中市聚焦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两大主题,全力推进保护区建设,着力展现晋中文化生态的新魅力。
据了解,晋中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40处,以“介子割股奉君”“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介休绵山、和顺天河山等景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全市39个酒(醋)酿造技艺、108个传统饮食技艺、131个传统医药所需道地药材依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实施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为龙头的千处“五古”(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1处、中国传统村落77处,全市四级文保单位由937处增至1067处,其中国保单位由44处增至69处,总量全国第5、全省第4。
晋中市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建档、音像记录、图书出版和理论研究等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50项增至929项,平遥推光漆器髹饰、鑫炳记太谷饼传统制作等10项传统技艺入列首批《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在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政策扶持方面,晋中市累计发放各类非遗传承排演、奖励、补助资金1.2亿元,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106人增至1388人。健全各类“大师”评定推荐标准,3名推光漆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中医药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71名传承人被评为省市级工美大师。
晋中市建成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完成1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十大类非遗项目实现数字化管理。打造“云上晋中”文旅融合4.0版,全市A级景区全部开通5G网络,特别是榆社云簇湖依托古生物化石文化,建设元宇宙体验项目,实现沉浸式、穿越式、互动式时空体验。
每年公布非遗项目,累计组织非遗参加各类博览会109次,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1100余次,开展非遗“送戏下乡”演出1万余场,完成非遗传承人培训3万余人次。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营造了全民学非遗、用非遗、传非遗的浓厚氛围。
据晋中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成晓萍介绍,晋中市强化各种措施落地,擦亮“平遥推光漆器、晋商文化游、左权民歌、广誉远中医药、中国社火之乡、祁县玻璃器皿”六大品牌,晋中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彰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实际成效。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融入时代、见诸生活,晋中市将持续壮大文化产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文旅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完)
社会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01日 11:35:58
- 2025年01月01日 09:59:12
- 2025年01月01日 09:18:47
- 2024年12月31日 15:21:19
- 2024年12月31日 12:02:03
- 2024年12月31日 10:51:28
- 2024年12月31日 10:49:54
- 2024年12月31日 10:29:21
- 2024年12月31日 10:18:40
- 2024年12月31日 10: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