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解码萨拉乌苏遗址:她让鄂尔多斯知名度越来越响

分享到:

通讯:解码萨拉乌苏遗址:她让鄂尔多斯知名度越来越响

2022年11月27日 2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通讯:解码萨拉乌苏遗址:她让鄂尔多斯知名度越来越响
图为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现场。(资料图)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鄂尔多斯11月27日电 题:解码萨拉乌苏遗址:她让鄂尔多斯知名度越来越响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20世纪20年代,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与德日进等人发现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左上外侧门齿,从此,一个轰动世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宝库被打开。

  他们发现智人左上外侧门齿的地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此后,萨拉乌苏遗址名扬天下,为世界所瞩目。

  萨拉乌苏遗址到底有何魅力,对于鄂尔多斯又意味着什么?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当前,萨拉乌苏遗址正以其深邃、雄浑的文化底蕴再次令世人震撼,该遗址也让鄂尔多斯知名度越来越响。”27日,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大方如是表示。

图为萨拉乌苏遗址。(资料图) 鄂尔多斯市政府供图
图为萨拉乌苏遗址。(资料图) 鄂尔多斯市政府供图

  27日,记者从鄂尔多斯乌审旗官方获悉,继桑志华与德日进之后,汪宇平作为国内第一位前来萨拉乌苏河进行旧石器考察的中国学者,对萨拉乌苏流域的考察研究亦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考古部门证实,汪宇平是内蒙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1956年至1967年,他做了若干次的调查研究,在范家沟湾发现了“大沟湾遗址”,在滴哨沟湾发现了人骨化石。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派出以刘东生为首的学术考察组,对萨拉乌苏河地区的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河组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许多创见性的意见和研究路径。

  萨拉乌苏遗址名扬天下还与中国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奠基人贾兰坡和裴文中的关注有关。

  1963年至1978年,裴文中抽调汪宇平等人组成科学调查队,对萨拉乌苏河地区开展全面考察。作为中国旧石器考古领军人物,他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设定了8个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萨拉乌苏河的后续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家认为,贾兰坡作品中的《河套人》说的就是萨拉乌苏遗址,萨拉乌苏遗址是“河套文化”最典型最重要的文化遗存。

  在王大方看来,萨拉乌苏遗址填补了中国旧石器的空白,在东方乃至世界考古学、微生物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力,被认为是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重要历史遗存。

  2006年,在鄂尔多斯举行的“中国鄂尔多斯萨拉乌苏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和美、法、英、瑞士、韩国、印尼等国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就萨拉乌苏遗址的地层、年代与环境、“河套人”的体质特征、旧石器文化、萨拉乌苏动物群等多个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讨论。

  当地多个民众对记者证实,2006年迄今,随着萨拉乌苏遗址得到中外专家的更多关注,鄂尔多斯的文化知名度亦越来越响。

  中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考古学的重大领域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如果说内蒙古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舞台,那么鄂尔多斯就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上演过第一幕历史剧的地方。

  记者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萨拉乌苏遗址作为中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考古部门正在持续给予关注。今年以来,萨拉乌苏遗址重要的考古收获是: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等遗物也将继续充实未来萨拉乌苏遗址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展示。

  萨拉乌苏遗址,正在让历史照进现实。

  居住在萨拉乌苏遗址附近的中国治沙劳模殷玉珍告诉记者,她打算借助萨拉乌苏遗址大打“文化牌”,带领村民一道,助力乡村振兴。

  当地官方也将打造萨拉乌苏遗址品牌提上议事日程。

  乌审旗官方表示,近年来,当地在提升萨拉乌苏遗址品牌影响力方面,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多个专业机构和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挂牌考古研究及实习基地,挂牌内蒙古自治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开展研学活动20余次,研学人数近1500人次。

  此外,当地官方还借助萨拉乌苏遗址品牌影响力多次举办了沙漠越野、垂钓、峡谷徒步、河湾自驾、摄影采风、科普教育等活动,“秘境萨拉乌苏”成为外地宾客颇为青睐的地方。当地兴建的内蒙古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一定意义上也在拓展着鄂尔多斯的知名度。

  “今天,萨拉乌苏在与现代文明的拥抱和交融中,音韵更加悠扬,旋律愈发壮美。”王大方对萨拉乌苏遗址如是赞美。(完)

【编辑:田博群】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