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河流水生态系统恢复

北京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河流水生态系统恢复

2022年06月23日 15:3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 陈杭)初夏时节,北京市怀柔区的汤河河畔,河水蜿蜒流淌,岸边树木郁郁葱葱,灌木草丛交错生长。清澈的水中,一派勃勃生机,芦苇、香蒲、菹草等各种水生植物茂盛生长,河底大大小小的石头下藏着沼虾、蜉蝣、石蛾、蜻蜓幼虫等底栖生物,色彩鲜艳的宽鳍鱲、棒花鱼、麦穗鱼等鱼儿自在游弋,构成了一片赏心悦目的“水下森林”景致。

  “水下森林”的出现,是水生态良好的体现。近年来,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流域污染减排及生态扩容,辖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2021年,全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全市大部分河湖逐步实现了“清澈见底”。

  在“十三五”碧水保卫战交出优良“成绩单”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对标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秉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推进以新凤河为代表的流域水生态修复,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

  建立水生态调查监测网络

  北京市坚持系统治理,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作为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和要求,落实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进水岸共治,促进水环境治理向水生态品质提升的转变,为生态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四级调研员冯恺介绍说,水生态包括水生生物群落以及相应的生存环境,生物类型涵盖浮游植物(如蓝藻、绿藻、硅藻等)、浮游动物(如轮虫、水溞等)、水生植物(如芦苇、菹草、金鱼藻等)、底栖动物(如水生昆虫、螺、贝、虾等),以及鱼类。

  冯恺说,水生态状况好不好,不仅要看水体是否清洁,还要看水里的生物丰富不丰富,有没有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等。在水生态状况优良的河流、湖库,会形成相对稳定、完整的水生生物群落,就像一片“水下森林”,发挥着维持水体清洁自净,提高水体景观与生态价值的作用。

  为了了解和评价全市的水生态状况,北京市在“十三五”末建立了水生态调查监测网络,启动了对全市五大流域水生态状况的摸底调查,逐年更新并不断完善监测评价办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和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促进水生态状况保持稳定并逐步向好。

  初步摸清水生态“家底”

  为了摸清“家底”,北京市构建了水生态调查监测网络。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础上,布设水生态调查监测点位,覆盖全市五大水系有水河流、湖泊及水库。监测内容包含水生生物指标、水质指标以及生境指标。

  其中,水生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生境指标包括自然岸线、河岸带植被覆盖、河岸带土地利用、水体底质、栖境复杂性等指标。水生态调查监测按季度开展,按年度评价。

  2020-2021年,北京市累计调查到浮游植物134种、浮游动物231种,底栖动物284种,鱼类41种;全市流域生境状况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生态涵养区河湖生境以优良为主,整体好于北京市其他区域水体。

  以最常见的鱼类为例,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员,鱼类的多样性反映着河湖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完整性。通过调查,累计发现了41种鱼类。其中,麦穗鱼、高体鳑鲏在全市河流中广泛存在,宽鳍鱲、马口鱼、黑鳍鳈等鱼类则在山区清洁河流中分布较多。近年来,这几种土著鱼的数量有明显的上升,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一些城市河段也能发现黑鳍鳈和马口鱼的踪迹,印证了全市水生态环境日趋向好。

  制定流域水生态评价办法

  “之前评价水治理得好不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水环境理化指标来进行考核,现在的评价则更偏向生态指标,更加全面。”冯恺介绍,在参考了国内外水生态调查方法和评价技术要求基础上,基于全市流域水系特点,北京市以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重点,兼顾流域与区域、水里与岸上、宏观与微观,初步构建了包含水生生物、水质及生境等要素的流域综合评价办法,更加全面反映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

  潮白河流域以山区河流为主,水质清洁,水草丰茂,较好的保持了自然的生境状态,目前在潮白河流域调查到EPT物种有23种,鱼类35种,在五大流域中水生生物物种丰富程度相对最好。其中延庆区白河段、怀柔区怀九河水生态状况综合评价达到“优秀”级别,在怀九河还采集到了北京市二级保护鱼类中华多刺鱼,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区域水质清洁、生态向好。

  EPT物种指底栖动物中蜉蝣(蜉蝣目)、石蝇(襀翅目)、石蛾(毛翅目)等水生昆虫,用于指示水体清洁状况。

  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试点

  按照“三水统筹”的总体要求,落实“上游自然恢复、下游适度人工修复”的工作思路,北京市以平原区再生水补给的河道为重点,在大兴区新凤河、凤河、丰台区河西地区等因地制宜探索开展河流水生态修复试点,兼顾短期水质改善与长期水生态恢复工作,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缓冲带建设、人工湿地净化以及鱼类恢复等有效措施综合运用、循序渐进推进河流水生态系统恢复,为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的新凤河,河岸两边都是选用当地乡土植物建设的生态缓冲带,恢复了河流的自然岸线;沿河还能看见采用圆木等天然材料搭建的“鱼槽”,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

  “在新凤河生态修复经验基础上,我们将‘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凤河生态修复工程中,积极探索了北方地区再生水补给河道生态修复路径。”北京市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岸边能见到的,为了加强河道生态修复跟踪评估,我们还建成了全市首套水下鱼类视频观测系统,可以更加便捷并且实时的观测记录麦穗鱼、鳑鲏等各种鱼,泥鳅等活动情况。”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更聚焦“三水”统筹,打造更多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不断满足民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唐炜妮】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