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大理白族渔民转型新农人 成高校校外导师
中新社大理6月14日电 题:大理白族渔民转型新农人 成高校校外导师
中新社记者 韩帅南
近日,在紧邻洱海的云南大理古生村,一群来自中国农大、云南农大等高校的学生正围着他们的校外导师——白族老汉何利成,七嘴八舌地描述着水稻试验田遇到的问题。何利成麻利地卷起裤腿,下到田中一边演示一边说:“进水口小了,堵水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水放回洱海。”
何利成的家族世代居住在洱海边,以“海”为生,15岁便辍学跟随父亲出“海”捕鱼,“那时洱海水很清,鱼虾多到捞不完”。
随着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20世纪90年代,洱海污染加剧,水质不断恶化。为此,大理展开“双取消”(取消网箱养鱼、机动船)和“三退三还”(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工作,何利成家的机动渔船和自建鱼塘均被取消。
他回忆,那时不理解为何保护洱海要做出如此大的牺牲,经常忍不住流泪,此后的几年更是浑浑噩噩度日。
2013年起,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旅游出现井喷态势,洱海流域核心区一度有餐饮客栈近2500家。何利成身份的首次转变正是在这期间。
何利成将自家洱海边的院落改造为客栈,成为古生村较早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一家人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此时的他才明白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性,“清澈、美丽的洱海才会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来”。
然而,人员、产业的不断聚集终令洱海不堪重负。2017年,大理政府迅速启动洱海抢救模式,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餐饮和民宿被全部关停整治,且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建筑须全部拆除。何利成家的客栈也在其中,须整体后退7米。
“拆除时我有些犹豫,不过考虑到洱海保护的需要,我还是带头干了。”过程中,不少村民和客栈老板表示不解和不满,但在何利成等人的带动下,拆除工作顺利完成。改造后的客栈和餐饮均安装了排污、净水设施,“不向洱海排放一滴污水”。
目前,环洱海而建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湖边湿地、滩涂恢复生机,形成一道新的风景线。
为了更加科学、彻底地保护洱海,近两年来,大理在洱海流域推进农业节水减排,推进绿色有机化种植。头脑灵活的何利成看到绿色种植带来的效益,于是自己承包土地种植绿色水稻。在年过半百后,他成功转型为一名“新农人”。
2022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来自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开展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何利成主动拿出100余亩土地作为试验田,并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也因此被聘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
“这群娃娃的农业技术理论非常扎实,但缺少实操经验。我就帮他们解决一些在田里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为洱海治理保护做贡献。”何利成笑着说。
十余年来随着洱海流域绿色转型,何利成从不理解到主动参与洱海保护,身份多次转变。如今,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著,连续两年实现水质为优。
近期,洱海中的海菜花绽放,何利成常常会在自家小院中望着这样的美景出神。“洱海周边居住着汉、白、彝、回等民族,像我家就是一个多民族家庭,我们大家会共同继续保护好、守护好洱海。”(完)
- 专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5日 14:21:33
- 2024年11月25日 11:58:37
- 2024年11月25日 11:14:23
- 2024年11月25日 10:27:02
- 2024年11月25日 07:57:44
- 2024年11月24日 20:18:26
- 2024年11月24日 19:38:44
- 2024年11月24日 17:47:03
- 2024年11月24日 17:15:17
- 2024年11月24日 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