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走近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二代”:“守护林海”是刻在骨里的传承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内蒙古大兴安岭6月1日电 题:走近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二代”:“守护林海”是刻在骨里的传承
作者 张玮 赵兴祖
“至今,我仍记得小时候看着父亲骑马巡护林间的样子,可帅了。”王炳龙是正宗的“林二代”,生在林区、长在林区,毕业后又回到林区工作。
5月底6月初,夏天才悄悄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树绿花开,冻土融化,万物复苏。
而这段时间正是林区春防紧要期和顶浆造林期,王炳龙兄弟三人忙碌在林海深处。
“其实,我家有兄弟5个,也都曾是林业工人。”王炳龙给记者讲起他们一家与林区的缘分。
1965年,王文忠夫妻俩带着大儿子和刚出生的二儿子,从河北老家来到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太平林场当起了护林员,一干就是一辈子。
之后,3个儿子相继在太平林场出生,王炳龙是老幺。
在王炳龙的记忆里,兄弟5人从懂事那天起,白天跟着父亲“翻山越岭”,晚上便缠着父亲给他们讲森林里的故事。
“父亲对林区的热爱从小就埋进了我们心里。”王炳龙说。
自小在林场长大的兄弟5人,见证了林区的发展。在父亲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王炳龙的4个哥哥陆续在太平林场生产建设一线参加工作。
1974年生人的王炳龙则在1991年被分配到莫尔道嘎森林调查设计大队。“当时,森调队工作任务重,人员不足,我便加入了森调队伍。”
31年间,王炳龙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外作业,每次至少在山里徒步15公里。
“算一算,到目前,我大概累计徒步了83700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聊起森调工作的辛苦,王炳龙却开起了自己的玩笑。
一个月前,王炳龙带领着队友入山进行前期森林调查设计工作。“那时候雪还没化,最深的地方都齐腰深,每天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就是为工程项目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
“我二哥、四哥所负责栽苗的区域就是我参与调查设计的。”王炳龙指着地图上太平林场的作业林班位置说道。
老二王炳新是林区的老驾驶员。工作37年,他开的车从最初的运材车“换成”如今的运苗车。
这几日的退化林修复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为不延误工期,王炳新每天开车往返于苗圃和林场之间。
公路至修复现场还有2公里,因道路泥泞,苗木只能通过拖拉机进行二次运输,王炳新便再驾驶着拖拉机将苗木运输到现场。
只有在卸苗的间隙,王炳新才能见到一周未见的四弟王炳权。
肩上扛着稿,手里拎着装满树苗的桶,工友在前面用割灌机旋开草皮,王炳权紧紧跟在后面,弯着腰,用锄头刨出土坑,从桶内轻轻取出云杉幼苗栽到坑内。
“每天这样的动作,他要重复数百次。”王炳新远远地看着四弟,满眼心疼。
即使多时未见,兄弟俩也仅有简单寒暄的时间。
自从兄弟5人参加工作后,父亲王文忠曾经常把他们叫到一起,叮嘱他们要热爱森林、守护林区。
王炳权仍记得1992年安格林林场发生森林火灾。“当时,我们兄弟5在火场相遇,一同与那场森林大火鏖战了15天。”
2016年,老三王炳强调离林业战线;2021年,老大王炳军因病在家休养,也离开了工作岗位,只剩兄弟3人继续守护着这片林海。
父亲去世后,82岁的母亲独自生活。除了防火季,兄弟5人经常去母亲那里聚一聚。
“与熊崽子斗智斗勇,被母熊追着满林子跑;把狼崽子误当小狗,差点儿被狼群围攻……”王炳龙笑道,“我们哥儿5个给母亲做一桌可口的饭菜,把酒言欢,聊一些工作中遇到的新鲜事。”
青山作证,作为“林二代”,兄弟5人用汗水滋润着、用双脚丈量着父亲用一生守护过的地方,这片森林也承载着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回忆。(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5日 11:14:23
- 2024年11月25日 10:27:02
- 2024年11月25日 08:23:06
- 2024年11月25日 07:57:44
- 2024年11月24日 20:18:26
- 2024年11月24日 19:38:44
- 2024年11月24日 17:47:03
- 2024年11月24日 17:15:17
- 2024年11月24日 16:06:07
- 2024年11月24日 15: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