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致敬“火眼”实验室里的“幕后”战疫者们
(上海战疫录)一线|致敬“火眼”实验室里的“幕后”战疫者们
中新网上海4月11日电 题:致敬“火眼”实验室里的“幕后”战疫者们
作者 李秋莹 陈聪瑶 郑莹莹
11日的上海,温度又往上爬了几度,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半夏路的浦东“火眼”实验室里,也有些热了。这个“火眼”实验室由7个负压硬气膜舱组成。现场看,一个个白色气膜“帐篷”之间的地板上,放着不少新搬来的空调。
“不眠不休”
广东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黄彬,正在给队员们——来自广东的“大白”们做动员:“我希望你们今天晚上继续加油,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有没有信心?”“有!”伴着话音落下,队员们开始陆续进舱工作。
从4月3日凌晨抵达,黄彬所带领的广东“大白”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受到疫情影响的上海,静悄悄的,我们希望尽快战胜疫情,让它恢复过去欣欣向荣的样子。”她说。
这几天来,上海进行了多轮核酸筛查,黄彬带领团队到各个检测点工作,每天大概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但她说,“实际上,为了抗击疫情,我知道很多人是不眠不休的,我常常半夜三四点打电话给他们(上海疫情防控相关部门人员),对接的人都是不眠不休的,都在处理这些疫情相关工作。”
“想方设法”
“火眼”实验室设计的日检测通量是10万单管,但就在前一天,这个数字被突破了:从10万单管提升到13.2万单管,理论上,其检测能力提升了逾30%。
广东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陈江涛介绍,这两天,团队在实验室跟华大的工作人员一起,针对实验室的流程、岗位配备人员数量等等,进行了调整。原本实验室的日检测通量是10万单管,也就是每小时近4200管;经过流程优化,前一晚(10日晚)23时至24时,团队实现了每小时5500管的速度,也就是说,其理论上的日检测通量提升到了13.2万单管。
“这是把我们广东队的一些经验,跟上海的检测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研究,优化出来的一个结果。”陈江涛说。
“快马加鞭”
这个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仅用了十几个小时就搭建好了。现场,走进实验室内,7个白色外观的负压硬气膜舱林立其中。
华大集团浦东“火眼”实验室现场指挥许振朋在旁向记者介绍,“我们这个叫气膜版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的有两种,有一种是软膜,我们这个是硬膜。”
“可以看到,有‘骨架’的”,他拍拍气膜舱的支撑结构说。
从整体上看,实验室分为试剂准备、样本分装、样本提取等几个舱。夜晚,各个舱内,都有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着。
许振朋告知,其所在的团队于4月4日抵达上海,立马就开始搭建气膜舱、准备里面的设备仪器等。4月5日,该实验室开始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审批,然后就立马接收核酸检测样本了。“昨天接了8万多管,还有一些任务,我们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结果。”他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5日 14:21:33
- 2024年11月25日 11:58:37
- 2024年11月25日 11:14:23
- 2024年11月25日 10:27:02
- 2024年11月25日 07:57:44
- 2024年11月24日 20:18:26
- 2024年11月24日 19:38:44
- 2024年11月24日 17:47:03
- 2024年11月24日 17:15:17
- 2024年11月24日 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