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火焰蓝”在行动:绿了青山暖了人心

“火焰蓝”在行动:绿了青山暖了人心

2022年03月30日 14:4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火焰蓝”在行动:绿了青山暖了人心
    三明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水域救援演练。 上官培坚 摄

  中新网三明3月30日电 (上官培坚 郭成传)全面推行山林执勤点,把山林防火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生态防护机制;建立141个乡镇消防所,配备489名镇(街)消防救援岗位人员,打造农村“智慧消防”;成立“忠华助学金”,捐助1553名贫困学生,关心帮扶留守老人儿童……

  近一年来,福建省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队充分发挥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优势,坚定不移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展现了新时代“火焰蓝”的新担当新作为。

三名消防救援人员开展防火巡逻。 上官培坚 摄
三明消防救援人员开展防火巡逻。 上官培坚 摄

  推行山林执勤点,守护最绿“明珠”

  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8.73%,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明珠。守护青山绿水这份无价之宝,一直是三明消防的职责所在。

  今年3月,三明市三元区洋山村一农户在自家农田焚烧田埂野草时,因风向变化导致火势蔓延。幸好在山林执勤点的消防队及时赶到,及时阻止了田埂火向山火蔓延。

  每年10月初至次年5月,是忠华服务队最忙的时候,春耕、播种时有些村民喜欢省事放火烧荒,扫墓、祭祖时总有人上山烧纸钱、放鞭炮,一不小心,火借风势,就容易烧成一大片。为此,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队定期进林区、进农村、进农田开展防火巡逻、防火宣传,联合山林下的自然村制定村规民约牌之防火篇,把山林防火作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立在村口。他们还编制了“管好星星火、保住片片林”的防火顺口溜,成为村口广播的流行语。

  该支队积极融入护航“深化林改”大局,借助消防所的力量,在全市5个林场责任区全面推行山林执勤点,设卡检查提醒。除了执勤点,他们还组建机动巡逻组,确保在重点林区范围内发现火情能快速处置。

  三明消防成立的忠华服务队,更是以190万公顷林地为核心,辗转在各个生态公益林、重点生态区位之间。他们走过6万公里山路,用脚步丈量了青山绿水的每个角落,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走了一圈还要多。18年来,他们共接警出动超过2.5万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2.9万余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65亿元以上。当地村民称他们为“青山绿水的守护神”。

三明消防“忠华服务队”进驻林区,守护青山绿水。 上官培坚 摄
三明消防“忠华服务队”进驻林区,守护青山绿水。 上官培坚 摄

  成立141个消防所,赋能乡村振兴

  廖文达是三明市将乐县黄潭镇乡镇派驻消防所文员。今年2月的一天,他正与家人团聚,突然接到一村户发生火灾的消息,立刻放下碗筷,联系灭火小队,将大火扑灭在萌芽之中。这是该镇消防所成立以来第一次发挥灭早、灭小、灭初期火灾作用。

  三明消防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基层消防治理,已在全市成立141个消防所,明确489名镇(街)消防救援岗位人员,参与4000余次日常检查和救援行动,形成基层消防治理的“三明实践”。

  打造农村“智慧消防”是三明消防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新举措。三明消防探索研发了高空视联网系统,在一些重点乡村制高点周边设置3处高清红外摄像头捕捉火情信息,信号输送至消防队,有利于消防队便捷高效掌握农村火情。该系统启动以来,先后10余次监测到火情,为消防队第一时间掌握火情、第一时间组织扑灭提供了科技支撑。

  赓续忠华精神,践行精神文明

  今年3月,全国多地本土疫情散发,牵动人心。医务人员余春萍每天要完成七八百人核酸采样登记,还要采集核酸、转运物资、进行电话流调等等。她说,支撑她前行的,就是当年资助她的英雄。

  她说的“英雄”,就是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抢险救援勇士”荣誉称号的郑忠华烈士。15年前,余春萍因家境贫穷面临辍学,2007年在“忠华助学金”资助下,顺利考入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考入将乐县总医院,现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成为最美“白衣天使”。

  “忠华助学金”是全国首个以消防员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会,也是三明消防为弘扬郑忠华捐资助学、充满爱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成立的基金会,先后有1553名寒门学子得到资助并顺利完成学业。如今,他们中有的是献身国防事业的忠诚卫士,有的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村干部,有的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才,在各自领域传承忠华精神,延续英雄未尽的奉献。

  长期以来,三明消防救援队伍赓续忠华精神,先后为贫困民众捐物6500多件,资助贫困生1553人,定期前往辖区敬老院、乡镇特殊教育学校献爱心,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8600余次。“忠华服务队”更是成为了三明消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完)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