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感控一线的“冰山美人”:愿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感控一线的“冰山美人”:愿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2022年02月24日 2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感控一线的“冰山美人”:愿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图为刘卫平。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通讯:感控一线的“冰山美人”:愿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24日电 题:感控一线的“冰山美人”:愿做直面“炮火”的守望者

  中新网记者张玮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就要面临基础疾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患者痛苦增大、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可能引起死亡。”春节刚过,刘卫平便忙于奔走在感控一线。

  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感控(感染控制)”一词成为被民众逐渐所熟知的一个“新”的医学用词。然而,刘卫平已经在感控一线干了20多年。

  脚步飞快、话语利落,这是记者初见她时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她多年从事感控工作练就的“功夫”。“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感控必须‘跑’在最前面,直面‘炮火’才能保护所有人。”

图为刘卫平在感控一线。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图为刘卫平在感控一线。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触底反弹:一个人建起一个学科

  谈及感控,刘卫平总是滔滔不绝,仿佛想把所有感控知识都普及给大家。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我们国家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我是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如何将院内感染风险降到最低,是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事。”刘卫平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医院感染学学科带头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它不光是消毒那么简单。”

  “比如使用有创呼吸机、留置导尿管,甚至留置中央导管时,都存在感染风险。”刘卫平向记者阐释道,或者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也有可能引起感染发生。

  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刘卫平致力于研究感控。“最初医院感控多由一些老护士在做,2008年才彻底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科室。”

  “科室里就我一个人。”刘卫平回忆起来,语气里苦中带甜,“小到计划里一个字,大到统筹工作,科室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建了起来。”

  追求完美的刘卫平将感控学科建设水准比着临床来做,2017年,她建设的院感学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内蒙古自治区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把医院感染列为学科的省(自治区)。

  如今,刘卫平已经有20多个“兵”,于她而言,感控学科是她的“孩子”,亦是她的“家”。

图为新冠疫情暴发后,刘卫平为援非医疗队进行远程感控培训。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图为新冠疫情暴发后,刘卫平为援非医疗队进行远程感控培训。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我和突发事件的故事:一次都不能少

  “疫情防控,感控先行!”这是刘卫平的工作信条。从事感控工作20多年,每一次突发事件她从未落下过。

  2003年,SARS疫情暴发,刚工作不久的刘卫平面对疫情有些懵,“但我的专业不允许我退缩。”这一“战”就是50多个日夜。

  “2008年汶川地震,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前线最缺感控专家。”于是,刘卫平主动请缨,驰援重灾区北川。

  “还记得我们第一天抵达成都是晚上,唯一一次入住的酒店房间墙上裂了特别大一道缝儿。”刘卫平回忆称,余震随时都会有,驻地帐篷驻扎在北川学校操场上,山上的石头很有可能随着余震滚落……

  H1N1、H7N9、Ebola、MERS、手足口病、鼠疫……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刘卫平总是第一个报名,第一时间奔向最前线。

  “您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卫平无比平静:“当然怕,但我够专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内蒙古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在满洲里,除夕前夕,刘卫平赶往现场,进入隔离病房,对布局流程、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医疗废物处置等各项疫情防控事宜进行严密排查和部署。

  “忙起来常常一天都顾不上吃饭、喝水,同疫情抢时间,全力防控。”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这两年里,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成为刘卫平的常态。

  “感染防控不仅是医疗机构的防控,而是全民防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刘卫平如是说。

  爱“挑毛病”的“冰山美人”:被理解最温暖

  “干感控其实就是在不断提要求。”平日里总爱“挑毛病”的刘卫平给了自己“精准”定位,却也会像小女孩一样委屈,“我总‘训’人,他们都对我没那么‘亲近’。”

  然而,2021年额济纳暴发疫情,刘卫平带队前往一线,40多个日夜同吃同住同“战斗”,那些对她“不亲近”的人最终为她动容。

  从璀璨星空到晨曦微露,作为唯一一支两个病区双线作战的医疗队,作为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边陲小城,这场战疫中,64个小时完成病区改建,可开放床位达百余张,“我们做到了床等人,而非人等床。”

  患者出隔离病区、闭环转运、交通保障、抵达车站、登上火车……大漠胡杨火车缓缓启动,千里大转运成功实现。

  刘卫平说,由于人员紧缺,医疗队不只要完成救治任务,还要承担清洁消毒、物资搬运、医疗废物收集等工作,甚至冒着寒风在院子里办公。

  “2796公里,50名队员,参与其中才能体会,每每想起,总会湿了眼眶。”

  “刘主任,您真的太让我们感动了。”

  “我们也曾为了一座城一起拼过命。”

  ……

  当结束这场战疫凯旋后,医疗队的同事们纷纷给刘卫平发来信息。刘卫平说,“拼命”分量极重,能被理解最温暖。(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