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滨海黄河故道乡村见闻:留住乡愁年味浓 幸福生活在田园

滨海黄河故道乡村见闻:留住乡愁年味浓 幸福生活在田园

2022年01月29日 15:1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滨海黄河故道乡村见闻:留住乡愁年味浓幸福生活在田园
    滨海黄河故道。 谷华 摄

  (新春走基层)滨海黄河故道乡村见闻:留住乡愁年味浓 幸福生活在田园

  中新网盐城1月29日电 题:滨海黄河故道乡村见闻:留住乡愁年味浓 幸福生活在田园

  作者 于从文 顾名筛 谷华

  农历虎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行走在江苏滨海乡村大地,家家厨房里飘出炸肉圆的香气、蒸馒头的热气,呈现一派“忙年”的景象。人们的获得感,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丰足,更在于居住条件的改善。

  2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六。滨海县坎北街道长法村农民集中居住区(长法新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春节的食品。在小区7幢3号住宅内,女主人陈清龙正手脚麻利地在厨房里炸肉圆,炸制好的肉圆堆满一大盆。

陈清龙在厨房里炸肉圆。 谷华 摄
陈清龙在厨房里炸肉圆。 谷华 摄

  见记者来访,陈清龙赶快走出来招呼。谈起现在的居住条件,陈清龙一个劲地夸党的政策好,说政府为老百姓想得周到。她家以前的房子,就在不远处,年久失修,村里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后,她只花了十几万块钱就搬进了新家,上下二层,面积共18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宽敞的小院子。最令她满意的是,村里给每户门前统一规划了一个小菜园。“可以种点蔬菜瓜果,非常方便。这才有农村的样子嘛!”

滨海县坎北街道长法村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谷华 摄
滨海县坎北街道长法村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谷华 摄

  长法村背依黄河故道,新村居是滨海县首批农村集中居住小区示范村。我们徜徉在长法新村看到,这里道路宽阔平整,路边整齐排列着二层或三层的小楼,都是青瓦白墙的新中式建筑。停车场、健身园、村民广场等设施一应齐全。每家门前都有一个菜园,上面覆盖着布膜等,虽是严冬季节,各种蔬菜青青郁郁,长势良好。

  据长法村工会主席于宇宙介绍,目前,长法村新型农村社区一、二期共194户已经建成并交付,三期77套住房已建成即将分房。

李育标 摄
李育标 摄

  “村民们刚开始对搬进新社区还有点顾虑,怕生活不方便,现在看来,家家满意,人人开心,一期二期房子已经全部住满了。随着住户增多,村里的配套设施还将进一步完善,让大家住得更安心。”于宇宙说。

  在长法村,与精致的民居建筑、丰富的绿化植物相得益彰的,还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该村是以烈士于长法名字命名的红色村,又位于古黄河、通榆河、引江济黄河“三河交汇处”,在社区红色广场,我们看到红色文化、故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每面墙壁都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宣传字画,一个个小品雕塑展现出淳朴的乡土风情。

小区内的古黄河文化墙。 谷华 摄
小区内的古黄河文化墙。 谷华 摄

  长法村所在位置曾经是64.5米深的大海,公元前15年这里离海岸线12公里,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大约于1322年至1334年前后成陆。1855年黄河改道北去。在长法村红色广场古黄河文化墙前,于宇宙说,这里既是古黄河的入海通道,又是古淮河的出海口,是古黄河文化和古淮河文化的交汇点,古黄河是长法村的根。

长法新村红色广场。 李育标 摄
长法新村红色广场。 李育标 摄

  为了鼓起村民的钱袋子,长法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旅产业,精心打造300亩的“廊桥水岸”水果采摘园,种植黄桃、水蜜桃、苹果等,销往苏州、无锡、上海等地;建成占地40亩的绿色生态养鸡场1个,日产蛋5.5万枚;在建500亩有机大米生产基地,按照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发展稻虾稻鱼共生种植模式;150亩“共享稻田”实现线上线下运营,拓宽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渠道。

古黄河、引江济黄河道、通榆河三河在长法村交汇。 李育标 摄
古黄河、引江济黄河道、通榆河三河在长法村交汇。 李育标 摄

  农村变美了,增收渠道宽,越来越多的曾经外出打工的长法年轻人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于宇宙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0岁的他过去在苏州工作,几年前,他回到长法,他一边在村里工作,一边致力于长法村文化历史的挖掘。他把记者带到长法村最北端面积约300亩的古黄河“河心岛”察看:“这里就是古黄河、引江济黄河道、通榆河三河交汇之处,自然风光独特、空气清新,文化底蕴浓厚,我们将在小岛西端建设明清时期治黄治淮遗迹‘大通口’,同时复建‘古渡口’遗迹,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涟水保卫战我村地下党卢俊策按上级指示在此搭建浮桥一座。”

长法村背依黄河故道,新村居是滨海县首批农村集中居住小区示范村。 李育标 摄
长法村背依黄河故道,新村居是滨海县首批农村集中居住小区示范村。 李育标 摄

  滨海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海县把农房改善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中,该县致力改善居住形态,配套公共设施和富民产业,让群众真正住得好、留得住、能致富,有效增强乡村发展内在动力。

  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让农民安居更“安心”。长法村新型农村社区是盐城市农房改善的一个缩影。近三年来,盐城全市累计改善农民住房90141户,改善总户数苏北第一。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农房改善过程中,该市夯实产业支撑,聚焦富民强村,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之帆高高扬起,农村发展动能澎湃有力。(完)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