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从进口冷链到国际邮件 新冠病毒“物传人”问题引关注

从进口冷链到国际邮件 新冠病毒“物传人”问题引关注

2022年01月19日 23:4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从进口冷链到国际邮件 新冠病毒“物传人”问题引关注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 李纯)中国内地的新冠肺炎疫情近期仍呈现多点散发之势。其中,北京、深圳、珠海的本土疫情因存在“快递物品导致感染”的可能,再次唤起各方对预防新冠病毒“物传人”的关注。

  从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到快递包裹表面样本呈核酸阳性,再到国际邮件或为本土疫情源头,一次次的疫情进展均在提示,新冠病毒“物传人”需得到持续关注,相关防控举措更不可大意松懈。

  本月15日,北京出现了近期第一例本土确诊病例。该病例于数天前曾收发过国际邮件。经采样检测,疾控人员发现邮件的部分包装外表面、内表面及文件内纸张标本显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17日的发布会上指出,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可疑物品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病例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另据北京市顺义区疾控中心18日通报,在上述阳性国际邮件的同批次货物中,又检测到了一份文件呈核酸阳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存在境外物品导致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

  无独有偶,广东省深圳市近日一起本土病例的病毒基因组,与全球数据库中北美地区上传较多序列的基因组100%同源。该病例从事境外冷冻试剂收发货工作,曾接触、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且未做个人防护,不排除由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

  此外,广东珠海也通报,根据目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研判,当地本轮疫情不排除由暴露于污染入境物品所致。

  冷链传播是此前预防新冠病毒“物传人”的重点环节之一。中国多地曾报告有新冠病毒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存活并随冷链传播的案例,其传播过程更加隐秘,传播周期可能更长。随着天气转冷,病毒存活时间延长,也有一些冷链之外的快递物品,在其内外表面检测出核酸阳性。

  专家指出,“物传人”造成感染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物品受病毒污染较重、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另外,“物传人”的隐秘性可能更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相比“人传人”,“物传人”的病毒量不同,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病例,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引发新的疫情。

  也正因此,即便在既往疫情中,“物传人”并非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但其传播特点可能造成隐匿性疫情,同样需要受到重视、采取防控举措。中国的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全力阻断病毒传播渠道。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物传人”,国家邮政局安全监督管理司16日发出通知,要求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严防境外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各企业要切实做好国际邮件快件处理场所消毒、通风等工作;对进口国际邮件快件,要在进入生产处理环节之后,第一时间逐件进行外包装各面全覆盖消毒。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百姓,应当如何防范收发快递存在的疫情传播风险?

  在此前的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指出,收取快递时要做好适度防护,戴口罩、手套、人员保持一米距离等。快递的表面包装不要带入室内,确要带入时,可采用消毒湿巾六面擦拭消毒或进行喷雾消毒等。处理完快递后一定要做好手卫生。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多国多地蔓延,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快、传染力强,正在迅速取代其他变异株。加之“物传人”风险并未消除,跨国“海淘”增加了“外防输入”的压力。庞星火也提示公众,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应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完)

【编辑:张奥林】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