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江浙沪书信传情:经此一“疫” 更抚人心

江浙沪书信传情:经此一“疫” 更抚人心

2021年12月01日 1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江浙沪书信传情:经此一“疫”更抚人心
    《姑苏晚报》发文。 《姑苏晚报》公众号截图

  中新网杭州12月1日电(王逸飞)11月末的长三角,因为新一轮疫情,一度紧张而不平静;因为三封“含情信”,变得温暖而不冷清。

  5天前,也就是11月25日,上海通报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三人曾于11月19日-21日到苏州共同游玩。同日,浙江杭州与江苏徐州分别新增2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为上海病例的关联病例。长三角迎来“疫情遭遇战”。

  疫情出现后,凭借精准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与应急处置手段,江浙沪三省市联手迅速确保了总体态势平稳、风险可控,未让疫情进一步传播扩散。当紧张氛围散去,本轮疫情并未如常见般被逐渐淡忘,而是随着三地媒体三封“信”的先后发出,迎来一场意料之外的“转折”。

  26日,苏州《姑苏晚报》围绕此次疫情发文,将重点放在了上海三名确诊病例在苏州的“寻宋之旅”路线上。文章汇集了当地网友对三人游览“品味”的赞赏,称其为苏州打出了文旅“硬广告”。这座江南名城在文末热情相邀——“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

  28日,上海《新民晚报》以《待无恙,定再来!》一文回应。文中写道:如此温婉大气,真不愧是上海的好邻居,长三角好兄弟。这样的感觉有点像我小时候骑车把同学带到沟里,两人摔成“泥猴子”,同学不怒反喜,抹了把脸上的泥坐在沟里哈哈大笑。即便是最糟糕的经历,因为有着这样的好伙伴,也会在未来变成温暖的回忆。

  29日,浙江《钱江晚报》跟进发声——“待无恙,访苏杭,多来往”。其表态“江浙沪,长三角一体,同在江南,同是兄弟,‘包邮区’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杭州也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踏上一趟宋韵之旅”。

  地方主流媒体的如是互动,不仅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新鲜事”,再向前追溯亦是少见。而从“包邮区”三封信的背景、内容、巨大社会影响来看,其体现的三层“深意”亦值得肯定和赞赏。

杭州无症状感染者所住小区封闭管理首晚。 王逸飞 摄
杭州无症状感染者所住小区封闭管理首晚。 王逸飞 摄

  其一,以精准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为代表,出色的城市治理能力,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面对疫情,不论是上海、江苏还是浙江,均交出了出色的防疫答卷。一方面是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当紧则紧;一方面是科学管理,动态调整,杜绝“一刀切”。

  科学处理好“收”与“放”、“进”与“退”的关系,这是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是历经近两年抗疫实战后中国城市治理思维进步的体现。也正是有了“理性”的治理保障,方才有了“三封信”的“感性”温暖。

  其二,长三角一体化正走向心心相融的全新层次,“我们”愈发成为江浙沪皖民众的情感认同。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刚刚走过三周年节点。三年来,在国家及一市三省的推动下,长三角一体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一批大事要事通过着力攻坚得以完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得以打造,一体化工作机制得以建立健全。而各行业、各领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也在民众认同层面获得着“积极反馈”。

  “长三角一体,长三角一家,长三角一起”“包邮区永远是一家”……不仅是苏州、上海、杭州三地媒体的“待无恙”书信,从三座城市市民的留言反馈中,亦能够明显感到,以往的“你”“我”“他”如今正变为统一的“我们”。在地理界限打破之后,“一家人”的情愫正愈发萦绕于一市三省的百姓心中。

  其三,理解与包容背后,同袍一心、众志成城成为中国抗疫的社会风景。

  一轮新的疫情突然打破正常的生活节奏,甚至为许多人带来诸多不便,本以为埋怨、责怪之声又会普遍出现,但在苏州、上海、杭州,人们突然发现社会与舆论相比以往已经转变,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了理解和包容,表现出了关心与祝福。

  这种善意和真诚,是同袍一心、众志成城的具体呈现。这种善意和真诚,在三封信之外,我们也一次次看见:

  江苏徐州一确诊病例每天“徐州乐园工作—开元酒店住宿—麦当劳就餐”的轨迹公开后,其每天工作至晚上、生日当天只是吃一餐麦当劳的故事为当地市民熟知。徐州市民喊话:“下次来徐州别吃麦当劳了,我们请你吃地锅鸡、把子肉烧烤……”

  杭州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多名铺路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保洁人员等滞留在了小区,得知该情况后,小区业主们自发捐出简易床、棉被、食物等物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面对疫情挑战,保持优雅、团结、善意与温柔,这样的社会风景,更抚人心。面对艰难时刻,各方同心、共情、携手与共进,这样的社会面貌,更抚人心。(完)

【编辑:陈文韬】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