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自传"打动人心 称在城市很难找到归属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农民工自传"打动人心 称在城市很难找到归属感

2010年10月22日 14:4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话当事人

  {一本“农民工自传体励志小说”,一个患癌丈夫出走的外来工家庭的悲酸,再次撩起了外来工生存状况这个复杂和沉重的话题。

  “宜居”是现时人们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很高的褒扬,“宜居”不仅仅是指天很蓝水很清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是指汽车行人各行其道的社会秩序,也应该包含对外来人口的兼容和爱护———给予他们平等的生存待遇,给予他们愿意留下来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归属感”。 ———编者 }

  近日,一本率先在互联网商城开卖的新书《城市,也是我们的》引起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该书被称为“中国首部农民工自传体励志小说”。

  作者何真宗在番禺某政府部门工作,目前负责编排一份社区报纸,书中所写的是他18年打工的亲身经历。虽然近年来农民工整体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何真宗个人也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坦言依然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

  曾经被收容过三次

  21日上午,记者在何真宗的办公室与其见面。他衣着光鲜,身材略显发福,很难相信他也是一名农民工。

  羊城晚报:你看上去就是一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说也是一名农民工呢?

  何真宗:我虽然做白领的工作,但户口还在重庆万州老家。在这里,我没有自己的房子,无法与本地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本质上,我还是一名农民工。

  羊城晚报:你有特别的经历吗?是什么使你萌发了文学创作的念头?

  何真宗:1992年我高考落榜后,跟老乡一起南下打工。我手握一张在当时农民工中少见的高中毕业证,所以对打工前景充满自信。谁知就在南下广州的火车上,高中毕业证、身份证、现金等财物全部被人偷了。几经辗转,我到了深圳,却沦落成一名“盲流”,曾经被收容过三次。

  此后,我又去了东莞,一直到2009年,都在那里打工。最初几年,因为没有身份证件,一直找不到好工作,可我不气馁,边干边学,1997年已经做到了主管。那时候打工环境不如现在,经常会遇到被人歧视和不公平的事情,这促使我思考,有了激情去写作。最初的目的只是记录生活,作为情感的发泄。至今,我出版了6本书,有小说、纪实文集、诗集等。

  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羊城晚报:你的职业生涯之后是不是就一帆风顺了?

  何真宗:不是。虽然总体轨迹在一直向上,但我也有迷惘。我打工时写的东西经常往各媒体杂志投稿,凭借自己的文学特长,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我进了东莞某交警部门做文书工作。1997年到2005年,我每年都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2005年还被评为东莞市优秀青年,这是政府对我个人成绩的认可吧。可是,因为户籍和学历,我没有机会升迁,也没有机会转为正式编制,这让我很失落。继续干下去,每个月拿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一辈子就这样了,于是我决定辞职。

  辞职后,我做过一份内刊杂志的副主编,做过文化策划,但始终找不到归属感。2009年,经朋友介绍,我到番禺一街道做社区报纸的主编,说是主编,其实整份报纸只有我一个人张罗。年纪大了,还是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离老家太久回去也难

  羊城晚报:你所说的“归属感”是怎样一种含义?

  何真宗:最初南下打工的目的,无非是“出来赚钱致富,回家盖房娶妻”。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大好青春都留在城市里。我已娶妻生子,不得不考虑很现实的问题———住房、子女教育、养老。

  我与城里人干着同样的工作,可无法享受同样的待遇,提供给农民工的一些优惠政策我也无法享受,成了夹心层。我不禁要问:我在城里打拼为了什么?现在有了农民工入户城镇的积分政策,可仅仅有个户口有什么用?工作转不了正式编制;住房是天价,买套房子简直是天方夜谭;更别提享受子女教育等公共资源。

  我找不到留下来的理由,越混心越凉。我希望,对优秀的农民工人才,政府可以给出一些优惠政策。

  我想回老家也回不去了,离开土地太久,农活干不了了。跟我同时期一起出来打工的高中同学有十几个,最好的也就做到部门经理。有的在工厂里被机器轧断了手,不知去向;有的回老家的县城做小生意,没有一个回到老家务农。今年3月,我回了一趟老家,原来200多人的村子,现在只有十几个留守老人。虽然盖了不少新房子,可基本都空着。

  对我们的关注度还不够

  羊城晚报:你的书定义为“中国首部农民工自传体励志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事,理想的读者群是哪部分人?

  何真宗: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起了许多小故事。内容都真有其事,只在涉及我个人感情的部分约有100字是虚构的。本不打算写这些,但爱情也是农民工生活重要的部分。我收到大量读者来信,都是倾诉感情问题的,这样我就写了这一章节。书中还有各种求职技巧、维权方法,可以说实用性也很强。

  羊城晚报:你的书中有没有提到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何真宗:十几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的称谓从最初的“捞仔”、“打工仔”到近期的“农民工”、“外来工”、“新客家”,体现了社会越来越认可外来工的社会价值,“留守儿童”等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我感觉关注还是不够。比如我们这代人学历偏低,收入很低,现在面临个人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

  最初我没打算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没想到在博客上发表的一两万字,引起了出版社编辑的关注,他们愿意帮我出书。一个月我就把26万字的书稿写成发给了出版社。 (林世宁)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