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下的中秋乡愁:在外打拼回家过节成奢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城市化下的中秋乡愁:在外打拼回家过节成奢侈

2010年09月22日 11:1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人性化下中秋回归:找回中秋在文化生活层面效益      

    商业化下的中秋迷途:天价中秋商品卖给了谁

  中秋节,团圆节。

  但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节方式,或者被割裂,或者被打破,于是,莫名的乡愁取代了家庭的团聚,无奈的“公关”冲淡甚至异化了节日的味道……极具文化意义的中秋节是否已经迷失?其实,节日无罪,迷失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中秋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特别报道,重新审视和探寻中秋节本义,以期我们真正能够回归传统。敬请关注。

  在外打拼,回家过节成了一种奢侈

  “中秋节假期太短了,回去也待不了几天。再加上两地放假的规则不同,时间很难安排。”中秋节自古讲究月圆人团圆,可对于小杨来说,这已经是第三个独自在香港度过的中秋节了。

  小杨出生于1986年,是济南土生土长的姑娘。以前年年都在家过中秋,已经感觉不到过节的新鲜了,有时她会以和同学增加感情为由留在大学校园过节。

  直到后来考研去香港城市大学读书,毕业后就职于当地一家中资机构,她才体会到回家过节是多么幸福和奢侈。小杨说,“像我们这样的‘80后’,在这样的城市生活,除去租房、饮食、社交等各项开支,基本上是‘月光一族’了。而从香港到济南来回一趟,打折后机票钱至少要2800元,即便从深圳走来回也要1500元左右。毕竟已经自立了,不愿意向父母张口要钱。”

  想家是难免的。每当香港的大街小巷悬挂起中秋节的各种布景装饰时,小杨更觉得孤单,“经常会怀念咱们济南悠闲的生活,没事儿时吃个油旋,喝点儿甜沫。”

  小杨通过QQ告诉记者,中秋节对她来说最多算是个可以短暂休整的小假期,然后就得迎接更紧张的竞争与挑战。“这就是成长吧,”小杨笑道,“总要学会独立生活。”

  今年年初,小杨用自己的工资在香港给父母买了一台配备摄像头的电脑,中秋节就可派上用场了,“到时候与家人望着同一轮圆月,从摄像头中看着彼此,聊天、问候、祝福,不也是现代社会的非典型浪漫嘛。”她说。

  异乡过节,感觉不到中秋的味道

  虽然离家不远,就职于济南某银行的潍坊人小张也决定不回家。

  “小时候觉得中秋节是特别重要的节日,必须和家人团聚,但现在觉得不同了。”小张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社会的发展以及身边人的影响,渐渐地,她觉得这种传统意识变淡薄了,“不是中秋节也可以回家,中秋节不一定非要回家。”

  “上星期刚回了一趟家,给父母捎了几盒月饼。”小张说,“过节当天就不回去了,车太多,人太多,不必挤在一起。而且现在大家都想开了,不必执着于中秋节当天的‘团圆’这种形式,关键在于探望父母的心意。”

  如今,像小杨和小张这样中秋不回家的人越来越多。中秋前夕,某网站做了一个调查:“中秋大家回家过吗?”网友们的回答中,“回去!跟家里人一起吃月饼”占了21%。

  然而回答“不回去”的网友数量却是回家网友的两倍,“不回去!等国庆再回去”占到42%。“太远了!一年回去一次”的选项占了9%,这些网友大多距家较远,在陌生的地方拼搏,各种节日往往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问候亲人,即使是最让人萌生思乡之情的中秋,也不得不“千里共婵娟”了。

  现代化冲击中秋团圆

  身边不回家过中秋的人不在少数,“今年中秋回不回家”也成为人们见面聊天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人徘徊于回与不回的两难中时,是什么原因让城市人中秋不回家呢?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忠武教授说,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妨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代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现已进入中年,身居社会的各个岗位。他们大多生于农村,自小接受传统文化,而后步入城市,经历了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思想文化的冲击。

  王忠武说,对于他们而言,中秋团圆是中华传统的感性需要,兢兢业业是现代社会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而“背井离乡”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局,“于是每当中秋临近,这一代人总是要直面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而现代化的特点恰恰在于,人们越来越理性,作决定要考虑综合成本收益,再也不会轻易冲动地背着行囊登上列车踏上归途。”

  “而对于‘80后’、‘90’后而言,并没有这样的冲突与矛盾。”王忠武说,这一代人大多出生于城市,从小便接受现代新型文化思想的教育,根意识淡薄,对传统文化、团圆文化没有深刻的记忆。“在这种历史性失忆的影响下,中秋节也与其他节假日一样是用来休整娱乐的假期,可以用各种方式度过,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年轻人以短途旅游或者朋友聚会的方式庆祝中秋。”

  “但是,在金钱、时间都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应当尽量在中秋回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王忠武说,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更应该在世俗与功利的环境中把握好自己,不迷失于金钱利益,“毕竟亲情对于人而言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董从哲实习生周荃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