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郭大军的噩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谁制造了郭大军的噩梦?

2010年06月30日 08: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唯一让这个动荡的家庭感到欣慰的是:从小学到高中,儿子郭大军的成绩一直数一数二。

  “我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爸妈活不下去,我也活不下去,我们全家就完了。”郭大军说。

  1999年,郭大军读初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事”。那天,郭大军在校门口看见一辆警车停在门口,他的母亲手腕被手铐铐肿,还不停地在向警察求饶。

  时至今日,想起妈妈“被游行”的场景,郭大军仍然禁不住眼泪的肆意纵横。

  这个在恐惧里长大的孩子,心里开始充满了仇恨:“我恨每一个瞧不起我的人,我恨整个社会。妈妈被游行的场景,时不时地会跳出来,让我心里火辣辣地疼,让我想一把火烧掉这个世界。”

  终于,郭大军“低着头熬到初中毕业”。但,恰逢中考时,父亲“因为得罪了村支书”被拘留了。

  他开始不想回家。对这个温暖的港湾充满恐惧。一次放假刚回到家,他就忍受不了了,跟母亲说了一声,又匆匆返回了学校。走在通往乡里车站的那条路上,他哭了一路:“我恨我的不孝,恨自己是个懦夫,只会逃避,却什么忙也帮不了。”

  长年纠缠于官司之中,令郭家日渐衰败。郭大军的大学四年,有三年半是依靠助学贷款完成的学业。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也为了躲避家庭,大学里的每个寒暑假,郭大军都要跑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兰州做卖面条的小买卖。

  还在读高一的时候,郭大军就学会了喝酒。他一个人时常喝闷酒,一个星期喝醉三四次,东倒西歪的酒瓶摆满整张桌子。

  酒精可以让他忘记仇恨。酗酒的恶习,郭大军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除了喝酒,没有其他办法能让我解脱。”他说。

  “我渴望能有一线阳光照进我的生命,妈妈的生命”

  毕业后,郭大军到山西工作,户口也一并转去。在他的心中,这是里程碑式的成就——他终于逃离了家乡。

  曾经在他工作还没着落之时,一家兰州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这样做的理由再简单不过:“因为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我的家人。我的使命就是带着全家离开家乡,让仇恨从他们心里慢慢消弭,过上新的日子。”

  因为每月1750美元的出国补助,他曾经打算申请去非洲工作,因为护照没有及时办理而未能成行。

  为了尽快还清贷款和改善家境,他主动向单位申请去西藏工作。在西藏,作为高山测绘工作者,郭大军时常需要在海拔4700米到6300米的地方工作。因为高原反应严重,体力透支,他甚至跌落山谷好几次。

  毕业不到两年,郭大军靠自己的努力,不仅还清了助学贷款,还资助女友完成学业。大三时,他认识了同样贫寒农家出身的女友,两人一见如故。后来,郭大军辞职来到北京考研,女友用工资负担了房租。

  如今,他们和别人合租一套老房子,蜗居在一间仅有8平方米的卧室里,小房间简陋而整洁。即便如此,他还是准备再搬一次家,离学校再远一些,房租再低些。

  成功似乎正在向郭大军走来。就在前几天,郭大军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和女友订婚了,母亲还从老家赶来北京为他们庆祝。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阳光,只是常想,这阳光什么时候能照进我的生命,照进妈妈的生命。”郭大军说。

  谁制造了郭大军的噩梦

  在采访中,1983年出生的郭大军几次说:“我都三十多岁了,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打断他说:“你才二十七岁。”他总是无奈地笑笑。

  从七岁起,他就活在一场噩梦里,有过挣扎,也有过妥协,他无数次绝望,却又似乎从来没有放弃为改变命运而拼搏。他在噩梦里过早地苍老。

  二十年里,或许有很多次机会,让他的噩梦结束——如果有一个政府部门可以站出来,有所作为的话。

  但是这个如果,二十年都没有实现。

  当母亲去县里告状的时候,年幼的郭大军以为从此不再会有人打上门来。

  当母亲背着一整包告状信去省城时,郭大军心想,政府、法院、检察院、或者信访局,总会有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当母亲终于决心去北京上访,郭大军想,中央的信访部门只要有人来调查,或者仅仅是出来说句话,十几年的冤屈肯定就能平反了。

  一次又一次上访,一次又一次失望地无功而返。到后来,无功而返都成了奢望,他只求母亲能平安回家。

  郭大军把信访比作“胡萝卜”:给拉磨的驴子眼前挂了根胡萝卜,让你看得到希望,却永远得不到,然后诱使你这辈子就这么痛苦地转下去。

  他说,他只想早一天把父母从村里接出来,让他们过上“安全、平静”的生活。

  是谁制造了一个青年的二十年噩梦?是那一间房子,二十亩地,还是那个二十年没有实现的“如果”?实习生 孙毛宁 本报记者 张鹏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