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客按图索骥品味老厦门,让老商业街重新“活”起来
素有“厦门外滩”之称的鹭江道片区是福建省厦门市最具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一个片区。其中的人和路、大同路过去都曾是厦门市民休闲、购物的中心,也是“吴再添”小吃、陈有香调味品、八市张记鱼丸等不少厦门“老字号”的发祥地。在老街上成长起来的老字号不仅承载着厦门的历史和文化,也寄托着老厦门人的深厚情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商业街逐渐失去昔日的风采,街道破旧、人气涣散,而这些留在老街上的老字号,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如何保护好这些老品牌、老字号,一直是工商所工作的重点。”鹭江工商所所长林民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准备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由政府主导,对大同路和人和路重新量身定作,将老字号重新“打包”推出,希望通过复活“老字号”,让老商业街重新“活”起来。
老街上“可逛的店”越来越少
始建于1926年的大同路对许多老厦门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同路是继开元路之后最早兴建的中心城区道路之一,并且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厦门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从1929年到1958年间,大同路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商品种类最齐全的贸易区。当时厦门最大的百货公司——南泰成百货店和捷克百货店,就坐落在大同路上。号称当时布类品种最齐全的绸布店“同英布店”也在这里。街道上还有参茸行、钢铁五金行、粮油食品店等,吃穿用度一应俱全。而如今在老街骑楼下仔细寻找,这些当年的老店多半已不见了踪影,真正“可逛的店”越来越少。 老店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
“大同路这些年人气下降得太多了” ,前身是“吴再添小吃店”的厦门市佳味再添小吃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金耀对记者说。2005年改制后,尽管小吃店的生意看上去仍然红火,但客人还是“老厦门”居多,80、90后的年轻食客可谓凤毛麟角。随着老城区人口的逐步外迁,小店发展的前景真是不容乐观。丁总说,他们也想过把老店重新装修,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但又怕经营成本相应增加后不得不提价,可能“赶”跑老客户。
八市的“张记”是一家专门制作销售鱼丸肉丸的老店,至今已经有26年历史。“我们的顾客60%是老厦门,有的已经是二三十年的老主顾了”,老店继承人张辉金说,他和家人从小与丸子打交道,经营方式守旧单一,从没想过让张记丸子走出八市,也没有想过如何吸引新一代消费群体。但是,前不久工商部门牵头召开的一次个协会议却让他拓宽了经营思路。在鹭江工商所的帮助下,张记鱼丸注册了商标,目前正筹划推出适应年轻人消费习惯的精工包装鱼丸,同时也准备进军厦门各大超市、酒店。
老商业街要提升档次品位
要想重现大同路、人和路昔日繁华的景象,对这一片区进行商业改造势在必行。但如何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复活“老字号”、完善配套、优化环境、强化管理,提升老商业街的档次和品位,同时重塑老商业街的商业氛围,相关部门还需要更为细致的考量。
“静态博物馆不是保护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只有让这些老商业街重新‘活’起来,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长久延续”,鹭江工商所所长林民生说。对于老城区的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普遍面临的如何扩大知名度,同时保护自家品牌的问题,既需要企业自身多加努力,工商部门也将给他们一些扶持,比如加大对老品牌的宣传、对老字号商标的扶持等等,帮助老字号发展壮大。
采访中,林民生还向记者透露,目前鹭江工商所正在帮忙搜集资料,准备绘制一份“鹭江道老字号地图”,上面将清楚标绘出辖区内老字号的地址、电话。届时,游客和市民就能按图索骥地去品味老厦门的独特味道了。(厦门日报 陈泥 曾庆光 陈振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