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研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可降农业能耗不降产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江苏研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可降农业能耗不降产量
2009年11月23日 16: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在江苏省进行的江淮稻区节能减排机械化种植模式研究,用最新产量数据显示,节能减排耕作的技术创新集成可望实现高产、增收和生态效益多赢。

  转变耕作方式,用较少能耗投入寻求高产

  在响水县境内的省农垦黄海农场试验田,记者了解到,采用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播种、厢沟浸润灌溉、精确施肥等节能减排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稻田,产量与常规人工栽插或机插水稻相近,亩产超过600公斤,但节省能耗在35%以上。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教授张卫建解释,“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是决定农田肥力和作物产量的主要指标”,少免耕播种使农机作业环节的油耗和尾气排放降低30%以上,也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有利促进有机碳积累;秸秆还田、精确施肥对提高有机碳含量和肥料利用率效果更明显。据测算,江淮稻麦两熟区连续5年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有机碳可提高15%以上;精确定位和缓释调控施肥技术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6个百分点。

  在黄海农场和姜堰、丹阳的三地试验田观察,每隔1.5米宽度都有一条上下垂直、深约30厘米的厢沟。参与项目研究的南农大农机化系教授何瑞银告诉记者,这是用专门改制的农机开出的“丰产沟”,水稻通过厢沟浸润灌溉,可减少40%以上的用水,灌浆期的干湿交替更有利于物质转运和子粒饱满。

  节能减排,要“加减法”一起做

  “节能减排耕作技术能否进大田,根本要解决让农民接受和便于操作的问题。”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博士赵秉强强调,不能光讲保护生态的大道理,要让农民看到节本增效的好处,操作简便易行。缓释肥一度不为农民认可的重要原因是,从国外引进的缓释肥原先主要用于草坪和园艺栽培,有些地方在大田施用中生搬硬套,效果不佳,农民自然不买账。

  农机与农艺技术的衔接配套至关重要。牵头组织该项目研究的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与何瑞银感慨,从项目实施以来,他们有很多时光是在农场的农机修造厂度过的,因为节能减排稻作每一项关键技术的到位,都需要“量身定做”的农机具来完成。“在姜堰、丹阳试验田的耕种,都是用车辆将改制过的农机具运过去。这个成本农民肯定负担不起。”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成为重要方向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张卫建提出,根据我国的国情,在补贴方向上,应注意把对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倾斜同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结合起来。比如,联合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其中水稻种植和稻田过量使用氮肥所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是主要来源。因此,对开展节能减排耕作的地区,应由农业、环保等部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按照新耕作模式对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有机碳提升的效果,确定补贴幅度。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引导涉农企业生产销售适应节能减排性的农业投入品和农机具,促进节能减排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国家农业补贴中,土壤有机质提升和耕地深松补贴是两个内容特别的新增项目。这表明,对农田生态的补偿开始进入农业补贴范畴。而实际上,在我省的农业部门和一些地方,对农田生态的补偿已有探索实践。比如,今年全省粮棉油高产创建考核,除了对产量指标的考核,秸秆还田也列为考核内容之一。在苏南农村,鼓励农民种植绿肥和使用商品有机肥的补贴措施,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提高农产品品质已见成效。很多无锡农民说,最近两年他们种的水蜜桃、杨梅等,口感、风味有了明显改观,卖价上去了,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