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日趋开放 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三级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南宁日趋开放 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三级跳”
2009年10月23日 15:59 来源:南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4月,广西民族大学,欢度泰国、老挝泼水节。(梁静 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看着Ky热情地与来往的学生打招呼,如果不是特别介绍,根本不知道她是一名来自泰国的留学生。目前,驻邕高等院校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均招收外国留学生,随着南宁的不断开放,外国留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其中,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留学生人数近年呈现“三级跳”

  Ky今年23岁,是广西民族大学研一的学生,一个月前刚从泰国到南宁。老师给她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丁茹菲。对于这个名字,Ky很喜欢。

  在来南宁之前,Ky在泰国东北部的一所大学读中文专业。她说,在泰国,很多人都会说中文,中文已经成为泰国的第二外语。在她读中学时,中文就出现在他们的选修课程中。在泰国读完大学后,Ky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奖学金,于是得到了这次留学生深造的机会。

  Ky学习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然她不时会想家,但却并不孤单。因为,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里,都能找到有来自他们国家的留学生。根据广西民族大学相关数据统计,2002年,在广西民族大学学习的泰国留学生只有30人,而到2009年春的统计数据显示,泰国留学生人数达到了68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

  据了解,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从2003年起,到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的学生呈历年增长趋势。其中,越南留学生的人数最多。1993年时,广西民族大学的越南留学生为19人,到2002年的时候,人数达到了267人,而据2009年春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越南留学生人数达到了470人,翻了近一倍。另外,老挝的留学生增长人数从2003年的42人增长到88人,而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盟国家的留学人数也从无发展到有。

  从“开小灶”到开设针对性课程

  提到到南宁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近年的剧增,到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梁谷子很有感触。梁谷子说,2000年以前,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学生到南宁求学的人数并不多,在2000年时,师范学院只招收到两名留学生。

  两名留学生该如何上课?这在当时,让广西师范学院的老师们煞费苦心。因为学生人数太少,学院只能将学生安插到本科生班,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因为语言障碍影响听课效率,老师们还要为留学生“开小灶”。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永久落户之后,东盟国家到南宁的留学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目前,在广西师范学院学习的东盟留学生已有150人,除语言培训外,70名是本科生,10名是研究生。

  广西师范学院也专门就东盟留学生的就业特点,为东盟学生开设了汉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旅游管理、区域经济等5个专业,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越南籍留学生陈阮亲善在广西师范学院学习国际贸易,他说,他们班20多人都来自越南,学习生活都很愉快。

  商贸往来密切提供就业深造机会

  据了解,在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的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凭祥的商店,店名除了用中文标注外,还标注上了越南语,不时可在街上见到用越南语交流的行人。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日益加深, 驻邕高校还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适应目前开放的社会形势。唐子雁是广西民族学院大二泰语专业学生,当年高考填志愿,她就毫不犹豫的就填写了小语种—泰语。因为这几年,东盟小语种在广西成了“香饽饽”。

  2008年,广西民族大学马来语专业开课,至此,东盟十国的官方语言英语、印尼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在广西民族大学已开设齐全。据了解,目前仅广西民族大学就已开设齐全东盟十国语种人才培养课程,其中越南语、泰语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流,也为我国青年提供到东盟国家学习就业的机会或平台。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梁谷子说,以前都是东盟国家送学生过来培训,在多次交流后发现,东盟国家某些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我们教育的空缺。比如泰国的旅游业很发达,航空业也很发达,泰国的宣律实皇家大学有个航空服务管理专业是我们没有的,又很需要的,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将中国学生送往泰国的宣律实皇家大学学习深造。

  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已与泰、越、老、柬、缅、印尼等东盟国家的30多所大学开展教育合作,每年都派出1600多名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唐子雁说,她明年就可以到泰国学习,她的一些师兄师姐甚至在学习后找到了相关的工作。(梁静)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