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回归,政府频伸橄榄枝
少小离家老大回,带回项目创业忙;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老板何处来。这首由唐诗变造而来的新泉州民谣再现了异地泉商回乡创业的现象,近来在泉州的市井里巷悄然流传。
童谣声里,南安市英都镇占地10亩的中能泰丰特种保温技术有限公司于国庆节前顺利投产。至此,加上先前投建的福建中能泰和流体控制有限公司,这位在外打工二三十年的洪兴元,利用积累的财富和信息,回到家乡创办了两个拥有专利技术的耐火材料企业,专门为核电站和石化业配套制造流体管道和管外保温套产品。
在去年开始的这波全球金融危机中,越来越多的泉州人回归创业的消息见诸报端:云南泉籍商会的黄民选、上海南安商会的曾水獭投资1.8亿元建设水头家具城,西藏泉州商会郭添法投资1.5亿元兴建惠安黄塘工业区,内蒙古泉州商会陈金帝在南安购地60亩兴办工业阀门厂,沈阳闽南商会林福全、成都闽南商会黄阿遂分别在石狮、南安兴办五星级酒店……仅2008年,各地泉籍异地商会的20多位企业家在泉州投资就超过10亿元。
对于泉州精英纷纷回乡创业现象,泉州市委书记徐刚形象地比喻为“凤凰归巢”。2009年是泉州的“项目建设年”。今年春,在与全国127家泉籍异地商会会长联谊会的企业家们座谈时,徐刚又向泉商伸出“橄榄枝”。他表示,泉州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有不断的产业链可以延伸,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希望乡亲们能够带着项目、资金、信心,返乡创业,做大项目,做大事业,共同推动泉州新一轮发展。
在今年的泉州市“两会”上,市长朱明提出,要重视发挥海内外泉商和127家泉籍异地商会的作用,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今明两年泉州计划安排700亿元以上投资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投资。政府在项目用地、审批、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新上生产性项目、技改项目,推动企业新一轮发展。这些都为海内外泉商在家乡发展创造巨大商机和广阔空间。
四种模式,促成泉商创业潮
据悉,自2002年泉州市“回归创业工程”启动以来,异地泉商资本回流金额越来越大,从每年数亿元到近三四年的一二十亿元。建材、光伏电子、五金机械、石油化工、造纸、家私、服装、电子软件开发等二十多个行业成为回归创业者的首选。“回归创业工程”为泉州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泉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130万人。
但是,泉州商人的回归创业潜力还远远未发掘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外的泉州商人共超过70万人,仅2006年就完成2000亿元的销售总额,相当于同年泉州市民营工业企业创造总产值的三分之二,相当于2008全年泉州工业产值的一半。面对这种优势,泉州人形象地比喻为,泉州市其实“总共有三个”:泉州一个、省外一个、港澳台和海外还有一个。
记者看到,目前迸发出在外泉商回归井喷现象的,主要源自于这样四种模式:
——打工打回创业项目。本文开头所述的洪兴元,16岁怀揣创业梦想出门,往浙江、吉林等地打工完成原始积累后,如今人到中年,从浙江买回专利,从吉林请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回家乡办起两家公司。同样,南安市仑苍镇中国水暖城,是由当年20万名闯荡全国卖水龙头的营销打工人员在熟悉了技术和市场,控制了全国75%以上的水暖、泵阀市场份额后再回归创业打造而成的。
——加工加出品牌企业。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大模式”中,造就第一代晋江企业家的就是著名的“三来一补”模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在为港澳台侨企业的“两头在外”(原料和设计在外,产成品出口)加工中,为境外和海外企业搞加工的晋江人积累了资本、技术和管理、市场感觉,回头摇身一变做老板,成为家乡的企业家,并以“国产洋装、国产洋鞋”打下了当今的企业基础。
——配套配成上游老大。鲤城区的不少著名的鞋企业主,最早先是走南闯北替东莞、温州企业以及阿迪达斯、耐克卖货谋生,进而做起下游配套代工,最终熟悉了完整的产品生产艺术流程,水到渠成翻身成为老板。有的产业链上的上游企业主转行做其他项目,让泉州的打工仔或下游配套小泉商有机会低价接手成了上游老板。
——“公家人”回乡变老板。石狮市的健健集团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当年不少是国企的技术人员、厂长经理或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热点的转移,他们带着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一定的资金积累,回到家乡建起了自家的企业。
福建中能泰和流体控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永贵对记者说:“随着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发展海西的《意见》发布,全国有更多的泉商都能感受到海西带来的无限商机的巨大发展空间,回归创业的脚步会越来越快。连我这样的东北人都喜欢泉州的创业环境呢!”(王明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