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她发祥于泉州,远播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据统计,目前泉州共有南音社团220多个,其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是晋江深沪镇御宾南音社,至今已有378岁“高龄”。
揭秘
古代有钱人才玩得起
11日,在御宾南音社里,已经连任三届社长的何秀碧向记者介绍说,她的南音社有两个特点最为出名:其一是建社时间早,代代相传未曾间断;其二是社里现存有一把280多年历史的古琵琶——“裂石”,这把琵琶弹奏出的声音,有着开山裂石的震撼,故得此名。
“别看南音现在这么普及了,在古代可是有钱人才能玩的贵族项目呢!”何秀碧说,南音古称弦管,几百年前是一些社会上层人士自娱自乐的文艺项目,只有有钱人才玩得起,一些穷人即使很喜欢南音偷偷练的话,也没办法融入他们的圈子。
何秀碧说,一些老艺人告诉她,以前在南音界还有些不成文的“规则”,如南音人只能专注于南音,不能再有其他爱好,不然就无法专心投入南音,那样是会被圈子里的人开除的。
此外,比如有南音人家里的双亲过世了,其他“弦友”都要自发去演奏弹唱几曲以表哀思,其他场合就不轻易献艺,即使有人出钱再高,他们也不会去表演的,“不过这些老规矩都消亡了,现在男女老少想学想唱想听南音都很容易。”
命名
与康熙题词有关
而谈起御宾南音社的历史,何秀碧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她们社团代代相传的有趣故事。
早在三百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做六十大寿时,在朝为官的泉州人李光地就向他进言,说闽南有种古音乐很好听,可以请当地艺人前来献艺助寿。这个建议得到了康熙的采纳,接下来朝廷就开始聘贤纳士,并在闽南一带找到了六名南音高手,但是最终朝廷上面只要五人,无奈只好有一人被了刷下来,这人心情不好就离开泉州到厦门去了,由此厦门也有了南音。
而在幸运进京的这五人中,有一个是晋江深沪人,这人在为康熙演奏时,不小心弹断了一根弦。这本是个坏兆头,但是他凭着功夫深,靠着仅剩的另一根弦,也将整首曲子完整地演奏完,这让康熙觉得非常欢喜,赏钱给他,他说不要,让他当官,他也不要,还说自己是农民子弟,不要钱不要官。
听了他的话,康熙皇帝很高兴,就赐了他一把凉伞、一块亲题“御前清客”的彩牌,以及四只脚踩金狮、一件带金纽扣的黄马褂等物,还通知各地官员,看到凉伞、彩牌都要出来迎接。
由此,南音声名大噪,而这名深沪人带着“御前清客”的彩牌回到家乡后,便把平时经常跟一些“弦友”聚会演奏的地方命名为“御宾社”,而其他各地的南音社团也开始学起他们的凉伞、彩牌的形式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传承
让更多孩子爱上南音
何秀碧说,以前的“御宾社”成员规模偏小,虽然代代相传,但始终有点“孤芳自赏”的味道。30多年前,深沪还有一家叫“奏雅堂”的南音社,由她的丈夫吴宣指在做社长,对南音很痴迷的他找到了时任“御宾社”的社长陈取人,商量“搞团结”,并最终把“奏雅堂”并入“御宾社”。
由此,“御宾社”的成员人数一下子壮大到四五十人,声势大了,影响也开始大了,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固定成员有100多人的规模,每周六下午,“御宾社”的社员们就会自发来到社里弹弹琵琶,拉拉家常,并唱上一曲悠悠南音。
何秀碧说,“御宾社”三百多年来能一直不断延续下来,除了南音这个古老的乐种本身有着极大的魅力外,也与一代代的南音人坚持不懈的用心保护传承有关,他们不仅口舌相传,还编谱造曲保留宝贵的文字资料。
近年来,“御宾社”专门与一些学校合作,培训一些对南音有兴趣的小孩子,“只要让这些孩子真心喜欢上了南音,即使以后他们不在这个社团了,南音也不会失传,还会一代代地传下去。”何秀碧说,现在有很多老人都找她“从零开始”学南音,不少外地的南音社团也经常过来和他们切磋交流。
对于南音今后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她表示,这几年来,社团只要有收入全都用在培养下一代南音人身上,她很希望政府今后能有专项资金扶持,让南音不只在小范围群体里传播,也能走出去更多地与外界交流,让更多人领会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魅力。 (黄祖祥 王昆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