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五音戏”溯源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发源于章丘市文祖镇青野村。旧时人们常说:“进了青野村(指西青野),家家周姑子腔”。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周姑子”戏就已经分路演出了,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五音戏是中国百花争艳的戏剧艺苑里一支姿色清丽的稀有之花。
皇宫怨女周姑子逃难
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清道光、咸丰年间,一个皇宫周姓宫女(又说是尼姑),为逃避迫害来到章丘文祖镇,并以唱戏为谋生手段四处云游化缘,人称周姑子。她曾长期在西王村不远的青野村居住,该村赵国庆因喜爱其唱腔,遂拜师学艺。赵又传艺给同村的靳成花、靳成章兄弟,二人后来成立了章丘第一个周姑子戏班,成为周姑子戏的第一代艺人,在清末民初红极一方。
又根据靳氏后人所藏匾额记载,题写匾额者是翟登峨,其父翟中策,是清乾隆49年进士,一代廉里吏。翟登峨是在嘉庆24年山东乡试第一,荣获解元之号。道光21年,又中进士,任蒲台县(今滨州市)教谕。此匾就是这时写的,由此可知,周姑子戏的起源最晚也在道光年间。
鲜樱桃等五人唱红五音戏
后来,靳氏兄弟在济南演艺时,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弃章丘梆子改学周姑子戏。鲜樱桃唱旦角,明鸿钧(青野村人)唱生角。二人成为该剧种第二代艺人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赵明玉(艺名两盏灯、青衣、花旦)、明先柱(丑、净、老生)、冯兰亭(司鼓)、孝丙伦、瑞银子(旦)等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
1934年,鲜樱桃等五人在上海灌唱片时,被海派京剧大师周信芳赞为“五音泰斗”,周姑子戏遂改称五音戏,这一时期是五音戏的鼎盛时期。五音戏共有20多个板式(腔调),主要曲目有《王小赶脚》、《赵美蓉观灯》、《拐磨子》、《王二姐思夫》、《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喝面叶》、《亲家顶嘴》、《墙头记》、《白玉楼》等,不少剧本已被吕剧等其他剧种所借用。
青野村再次振兴五音戏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青野村曾多次立班教戏,学员也不少,活动范围也较广,但是由于文革的缘故,第三代艺人皆未成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野村委,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五音戏,两度立科班学戏,学员达六十人之多。先后聘请杨书云(明鸿钧之徒)、李秀鉴(邓洪山之徒)、红樱桃、明鸿钧等著名艺术家执教。演出期间,又多次经鲜樱桃导演指教,青野五音剧团发展壮大起来了,青野村第四代艺人又红火起来。全国独树一帜的地方戏五音戏这束奇葩,在新世纪的百花园中姹紫嫣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