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状元桥”侨乡梅州崇文重教的符号
中新网梅州5月2日电 题:岭南写真:“状元桥”,侨乡梅州崇文重教的符号
作者 杨草原 邓广敬 周涛
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侨乡梅州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粤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交汇中心。在梅江流域桥的身影随处可见,有嘉应桥、剑英大桥、宪梓大桥等十几座较有名的桥梁,当然这里还有一座让海内外华侨魂牵梦萦的“状元桥”。近日,中新网记者专程探访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状元桥”。
状元桥位于广东梅州市东山书院旧址前,该桥由东向西横跨周溪河,为石砌墩柱式双孔平桥,异常坚固。桥长约34米,宽约5米,周溪水经此流入梅江。记者在状元桥桥面看到,朱红色的桥栏,斑驳的桥石砖,微有裂痕的桥面,像是在诉说着“状元桥”悠久的历史。
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状元桥始建于宋代,原建石梁三间,后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明朝永乐年间架成木桥,弘治年间改建为简易石桥。后又被毁,再架木桥。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王者辅任嘉应州知州时,创办了嘉应州最高学府东山书院。来往书院视察时状元桥是必经之路,因觉其已危及行人的安全,于是主持重建成石桥,下辟二洞,上筑石栏,更名为“灵济桥”,并请城内翰林李象元为之作《重建状元桥题名簿序》。此桥后又复名为状元桥。
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永昌告诉记者,使用“状元桥”之名,传说有二。一说有旧志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故因此命名;另一说法为宋朝宰相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率勤工师抗元经福建漳州来梅州,曾过此桥,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桥为状元桥。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乡亲近380多万人。谢永昌说,早年梅州客家人漂洋过海,远涉重洋,离开故乡来到东南亚等地发展。不少阔别家乡多年的华侨,回乡必定前往东山书院旧址门前,在状元桥上驻足观看,寻找儿时的记忆。
据《乾隆嘉应州志》中的《桥渡》篇记载,梅城周围近郊有近十座建于几百年前的古桥。但是,这些古桥中保存完好,直到今天仍在行人通车的,则只有周溪上的“状元桥”、“周溪桥”和“饶公桥”。记者在状元桥看到,虽然桥身保存完好,不时有行人经过,但与不远处发明桥上车来车往、人流如织的热闹相比,状元桥则独守着一片宁静。
东山书院的管理员告诉记者,状元桥连同东山书院于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来自广州、深圳、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海内外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参观,游客观看完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状元桥,都对梅州“崇文重教”的传承发出赞叹。
谢永昌说,客家先民大多数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读书人,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从宋代到清末,仅梅县考取秀才的就有3500余人,获得举人的有681人。辛亥革命以来,梅州更是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状元桥”是梅州城区内始建年代较早并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桥梁,是梅州难得的历史文化景观。随着梅州大力发展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状元桥”与东山书院、中国客家博物馆已成为侨乡梅州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符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