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脏乱旧的代名词,如今吸引海内外游客接踵而至
三坊七巷:老街区 新地标
今年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明年初还将有16处文保单位完成修复
“3年前,我老家所在的三坊七巷是年轻人眼中老旧、脏乱的代名词,而这两年,我的几个同学、朋友都选在三坊七巷拍婚纱照。明年我也要重返故里拍摄婚纱照了!”前天,曾经在文儒坊10号生活了20多年的林小姐对记者说。在她和许多年轻人眼里,如今的三坊七巷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福州的一处新地标,它时尚、繁华、文化内涵丰富,还飘着一股浓浓的福州味。每当说起自己曾是“三坊七巷人”,林小姐都觉得特别自豪。
弹丸之地 浓缩福州历史文化
见面先鞠躬、敲门退两步、宾主道别时要“三送”、“三回头”……这些礼仪曾是三坊七巷老居民郑子端先生家中代代沿袭的家规。
今年69岁的郑子端在大光里18号一处清代建造的老宅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是清末民初名医郑孝铭的后人,家中世代行医。至今,他家门口还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为末代帝师陈宝琛所赠,上联是“金匮玉函藏济世”、下联是“南山北海祝长生”。上联中的“金匮”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书被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是中医经典著作。
在三坊七巷,像郑家这样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家族数不胜数,许多家族的后人至今还沿用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些社交礼仪和讲述家族历史的独特门联,并且以此为荣。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自晋、唐代形成起,有着全国罕见的城市建筑格局,保留着大片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虽是弹丸之地,却人文荟萃。这儿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进程,浓缩了福州城市文化变迁历史。从这里走出过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陈宝琛、林觉民、林纾、冰心、林徽因、郁达夫、郭化若等100多位熠熠生辉的历史名人、民族精英。福州民间流传有一句话:“在三坊七巷里每走一步,都可能与历史上某位名人的足迹重合。”
“烫金名片” 可惜沉睡数十年
许多在三坊七巷生活过的人都记得,改造前的南后街曾经有一大片低矮、破旧的老屋,其中不少房屋已经倾斜成危房,仅用木头支撑。街上几家知名的老字号店铺,如米家船裱褙店、鼎鼎肉松、老卤酱鸭等,都被“淹没”在大量中低档服装店和丧葬用品店中。这些店铺的雨遮五花八门,许多已破烂不堪。商家占道经营现象严重,不少丧葬用品店还将花圈高挂店外,有碍观瞻。街巷内乱搭盖、乱张贴、乱晾晒、乱停放现象也较普遍,此外一些坊巷牌还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
而且,改造前三坊七巷许多房屋都没有铺设现代化的下水管道,生活在里面的居民都免不了天天出门倒马桶。因此,每天清晨和深夜,街巷里的水沟旁常常散发着一股粪便的恶臭。“那个时候,不要说来拍摄婚纱照了,就连我家里人拍摄普通的生活照,都不愿意用坊巷里那些破旧的房屋做背景。”林小姐回忆道。
改造前的数十年里,三坊七巷这张浓缩着福州历史文化的烫金名片,就这样一直“沉睡”着,就连许多生长在此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它的历史之深远、文化之厚重,甚至不知道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旭、冰心、林徽因、庐隐、林纾、沈葆桢等众多名人就曾生活在其中,更不知道水榭戏台、叶氏民居、二梅书屋等古建筑都是独具一格的宝贵文化遗产。
全面修复 翻身成为新地标
“没到过三坊七巷就等于没来过福州。”如今,这是许多来榕旅游的外地游客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昨日,记者在百度输入“三坊七巷”4个字,不到一秒钟就搜索到了151万篇相关网页。
从2006年开始,省、市投资40余亿元,对三坊七巷进行全面修复保护。目前已完成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衣锦坊水榭戏台、叶氏民居、光禄吟台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与开放,以及林则徐纪念馆的扩建与开放;基本完成了坊巷的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沿线18处古建筑的修复,新建了北入口及各坊巷的牌坊和福州老行当雕塑。据了解,明年初,还将有16处文物保护单位陆续完成修复。
正式开街后,同利肉燕、木金肉丸、永和鱼丸、米家船裱褙店、青莲阁裱褙店、百饼园、鼎鼎肉松等一大批中华老字号、福州百年老店纷纷入驻南后街,“印象台北”、“赤嵌楼”等10多家台湾著名小吃店也陆续来“捧场”。在这里,不仅可以快速阅读老福州的“前世今生”,也能品尝台湾的美食,整个街区洋溢着浓浓的闽台风情。
每逢节假日,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接踵而来。记者从三坊七巷管委会了解到,今年三坊七巷的日均客流量达到2万人次,其中“十一”长假期间的客流量更是“井喷”至114万人次,其繁华正如一句流行民谣所说: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王杨林)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丽】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