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党委书记王克:当好侨乡文化传承的纽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五邑大学党委书记王克:当好侨乡文化传承的纽带

2010年10月25日 10:50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五邑大学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门五邑人民内外合力,共同培育的一朵文化奇葩。她是侨乡重教兴学的传统文化精髓与改革创新的现代文化理想的最佳结合体。今天,她已成为侨乡文化传承的纽带,既是侨乡文化的探索者和传播器,又是侨乡文化的标志物和受惠人,对建设江门文化名市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作用。

  □ 五邑大学党委书记 王克

  把学问做在侨乡大地上,增强本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正因为侨乡人最早冲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最早接触现代科技文化,最早解放思想接纳革命的新观念,最早具有向封建帝制宣战的勇气,所以,近代以来,大批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出在广东,出在侨乡。这就是侨乡文化的力量。

  侨乡是近代以来经过多次拉锯式移民潮而形成的,随着华人华侨穿梭交流的脚步,中华文化习俗被带到海外,侨居国的先进科技尤其是当时先进的西方文明被带回家乡,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化成特色鲜明的侨乡文化。

  但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永远处于自在的状态,它的真正价值就不会被世人所认识,因而也会被遗忘甚至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缺乏文化价值认同,就不可能产生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名市的根基何在?因此,五邑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侨乡文化这座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为文化名市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从当年学校设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到如今成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从最初走村串户进行侨乡田野调研,到最终将中国第一个侨乡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从原来苦口婆心地争取各界对开发侨乡文化的重视与支持,到现在赢得侨乡文化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五邑大学秉承“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制定“江门市侨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服务于侨乡文化的进步,并将继续努力打造一支以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为龙头的学术团队,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夯实侨乡文化的学科底蕴,从更深的历史眼光阐释侨乡文化,争取学术的话语权,以对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更大贡献而加入广东“理论粤军”;坚持“根植侨乡、追求卓越”,践行“脚踏实地、仰望天空”,倡导在全面融入侨乡经济社会中做学问;通过学术的张力,推动侨乡文化冲出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一切学术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要让侨乡文化这一无价之宝闻名于世,而且要让其精神获得永恒。事实表明,侨乡文化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与广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有着最直接血缘关系的文化。我们的专家学者,把它概括为爱国爱乡、根在中国的“根”文化;崇文乐善、仁义博爱的“义”文化;开放兼容、联接全球的“桥”文化;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的“和”文化;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搏”文化。正因为侨乡人最早冲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最早接触现代科技文化,最早解放思想接纳革命的新观念,最早具有向封建帝制宣战的勇气,所以,近代以来,大批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出在广东,出在侨乡。这就是侨乡文化的力量。我们期望以“学术之手”,把学者的发现转化为普遍的大众认同,使历史文化的老树,长出时代文化的新叶;使侨乡人民以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从而充满文化的自信,并以这种优秀文化为精神动力,去建设现代的文化名市。

  用校园文化影响社会软环境,提升侨乡人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

  在建设文化名市过程中,开展几场轰轰烈烈的主流文化活动,展示若干文化名人、名事并不难,难的是用这一文化营造环境氛围,熏陶全体公民,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培育城市的文化自觉。

  文化名市,应以优秀文化而不是以腐朽文化为名,应以进步文化而不是以没落文化为名,应以高雅文化而不是以低俗文化为名;文化名市,不仅要有历史文化的积累,更要有现代文化的创新,不仅要有文化名人的光辉,更要有文化大众的气派。文化名市所推崇的文化必须是一种具先进性,能产生对社会进步的带动力;具兼容性,能产生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力;具自觉性,能产生促使人的文化素质提高的内化力;具辐射性,能产生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具前瞻性,能产生推陈出新的创造力的文化。但是,在建设文化名市过程中,开展几场轰轰烈烈的主流文化活动,展示若干文化名人、名事并不难,难的是用这一文化营造环境氛围,熏陶全体公民,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培育城市的文化自觉。因此,建设文化名市是项长期工程,人人有责。五邑大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必须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起,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起,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为文化名市筑起文化的高地。

  我们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更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众意识与精英意识,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自然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培育;进一步健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和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完善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的“系侨情、学侨史、知侨心、懂侨务、建侨乡”的系统课程安排和修编相关侨乡文化教育系列教材;继续推进以侨乡文化为桥梁的课堂、教材、评价“三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组织基于学习力、判断力、适应力培养的专业外人文社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从而使侨乡文化精髓通过素质教育落到塑造人才品格特质的实处。

  我们要建设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的校园文化,“独立之想、进取之志”是我们追求的大学精神的本质,“爱国、正义、兼容、和谐、创新”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基础,“廉洁、民主、诚信、团结”是大学文化管理的道德力量。我们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使这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在校园形成风气,成为旗帜,成为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要通过教职工为侨乡经济社会服务,为政府企业决策作参谋;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大学精神带到社会,延伸校园文化的臂膀,影响和优化社会的软环境。我们将开展更具文化内涵、更能养德启智、更能激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能开发创意、创作、创造、创新精神的文化、科技、艺术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品位。当一批批追求真、善、美,具有“从了解侨乡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从热爱侨乡到系爱国情、立报国志;从立足侨乡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文化境界的大学生走向侨乡,融入社会,参与建设,影响和带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之时,文化名市就立在其中了。

  构筑文化专才摇篮,为壮大侨乡文化事业、产业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贡献

  文化,如果特指精神财富,就包括了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些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就形成了各种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如文学出版业、新闻媒体、动漫产业、演艺业、影视业、创意产业等等。建设文化名市,必须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而要壮大文化事业、产业,能否拥有大批优质的文化专门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五邑大学作为侨乡最高学府,应构筑文化专才摇篮。一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好现有人文社科专业,狠抓质量工程,加快培养与文化名市建设规划下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文化新锐;一方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文学科骨干,组建艺术设计学科团队,加大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力度,为侨乡创意产业和珠三角西岸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广东创造”提供人才支持。

  要发挥五邑大学以工科为主的优势以及作为侨乡科技研发基地的功能作用。要随着纳米技术、声光电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把我校相关的工科专业与人文艺术专业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人才。

  要积极参与和谋划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共同研发和掌握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产品及核心技术,并成立“传统产业文化创新工作室”,为侨乡支柱产业进行文化内涵深化升级作策划研发。我们将把这些研发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原创能力为目标。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给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注入新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增加文化生产的科技含量,从而引领新兴文化业态的快速成长,支持侨乡文化事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向更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两手抓,既从文化物质中提炼文化精神,又用文化精神推动文化物质建设;“文化素质”与“文化产业”两促进,既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的文化品位来提高文化产品的内涵,又通过支持文化产业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更大平台和更好资源;“文化成果”与“文化人才”两不误,既要继续探索侨乡文化宝藏,并把文化研究成果运用到文化人才培养中,又要促使文化人才开发出更多更优的文化成果,并使文化成果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和代代相传,文化名市才能真正建设起来。

  建设文化名市,必须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而要壮大文化事业、产业,能否拥有大批优质的文化专门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五邑大学作为侨乡最高学府,应构筑文化专才摇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