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体现房价的遗憾
在2006年CPI计算权重的调整中,一直被关注的商品房价格仍然未被列入CPI目录。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解释说,CPI不包括房价数据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比较合理的统计方法。而且CPI指数中对居住价格的统计已包括了房租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房价的变化。
郑京平指出,很多人购买住房旨在透过出租和未来升值来谋利,因此难以将购买商品住宅的投资功能和消费行为区分开。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倘若包括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很有可能会误导政府对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的判断。
而且,在有关部门看来,,房地产市场供求变化和投机行为会导致房价快速波动,倘若将房价纳入CPI统计数字,必将导致CPI的大幅波动,这对于政府观察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根据CPI调整工资和养老金等都是极其不利的。
事实上,当人们说起CPI统计范围,以及所覆盖类别商品在CPI计算中的权重,最有争议的就是住房消费。这是因为中国的住房价格高于许多其他国家,而中国的房价与居民收入平均差距是10倍,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3至6倍的水平。
对于房价与CPI关系的问题,邱晓华的解释是,出于消费的长期性考虑,在测评CPI水平时,通常只考虑房租价格,而不考虑全部的房价。近年来,我国的房租价格波动并不大,这也是导致CPI较为温和的一个因素。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就认为,在增加投资时,把住房消费看作是扩大内需动力,怎么计算CPI时,就成了国际惯例不包括在内?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中国CPI中的居住价格并不直接包括住房价格,而是房屋租金和已买房者的虚拟租金,而已买房者虚拟租金是基于住房的建筑成本而非市场价格估算出来的。这显然是背离实际状况的。
在哈继铭看来,CPI计算中,房租的权重在中国是被大大低估,占比13.6%,在许多发达国家却高达30%以上。如果房租权重按30%重新估算CPI,实际的数据应该比官方公布的数据高出0.5至1个百分点。
哈继铭指出,虽然房地产等资产类产品价格的涨幅不一定要加在CPI指数统计中,但CPI统一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资产类产品的价格,因为取消福利分房等政策后,中国人急于想拥有自己的房产,造成房价上涨快于租金上涨。
通胀还是通缩
5月份,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继续保持在1.4%。从这一数据告来看,经济运行仍然处于相对安全水平。
官方的观点是,未来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食品价格像2003年底2004年初那样大幅上扬的情况很难发生,其次,公共服务价格涨价的幅度和时机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的,作为稳定物价的一个工具,出现失控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一些专家指出,核心CPI的回升幅度强于预期,表明已经显示出轻度的通胀压力。所谓核心CPI是指扣除了食品因素的CPI。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源类价格上涨推动了核心CPI的上升。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政府年初以来已两次上调能源价格。尽管如此,国内燃料价格仍远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即使国际油价维持在现有水平,国内能源价格预计仍将进一步上升。但有关部门的专家对本刊表示,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不能CPI高了就说通胀,CPI低了就说通缩。
经济学家张卓元就此解释说,资源类价格上调会继续拉动CPI小幅上扬,但受国家政策调控,全年CPI估计在2%左右。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能影响CPI大幅变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如天然气、水、电价格仍由国家控制,近期CPI仍将低位徘徊。
不仅如此,一些部门还更倾向于认为通缩正威胁中国经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一研究机构发出警告说,随着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出现供应过剩,中国经济可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专家王小广也认为,通缩压力在加大,如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回升态势,将意味着下期的产能过剩压力会更大,进而会使通货紧缩难以避免。
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并不同意“产能过剩”,现在需求这么强,经济增长这么快,怎么会出现产能过剩呢?只有市场价格才能作为信号指导资源的分配,政府是不可能知道到底哪种产品或产能是否过剩的。比如说,几年前说电力供应过剩,但是不到两年,马上就出现了电荒。
而恰恰在反映市场价格方面,CPI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哈继铭表示,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在选择货币和汇率政策时,一直将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作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但是,CPI存在着一系列严重不足。譬如,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偏低,因为,相当一部分经济活动并未囊括在CPI指标的覆盖范围之中,而CPI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尤其是国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反应却不够灵敏。
在哈继铭看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是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价格变化,而CPI指标本身不具有前瞻性。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反映在CPI的上升中,还反映在其他价格指标的上涨中,反映在能源产品供应和运输能力的持续短缺中。他说,政府认为这种短缺是过热经济的“瓶颈”,实际上它反映的是“隐性”通货膨胀。哈继铭一直认为,中国的实际通货膨胀大大高于数据显示的程度,表面看来,中国CPI增速低于许多其他国家,甚至低于实行通胀目标制度的经济体所制定的通胀目标,实际上,表面较低的CPI增速掩盖了深层的通货膨胀压力。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用说,“是否通胀,我既不是反派观点,也不是正派观点。这一个问题在宏观经济分析上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让我感到很困惑的局面,感觉有些反应实际通胀的数据已经游离出我们的统计范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示,不包括房价的CPI不能反映居民真实感受到的物价水平,他因此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
低CPI助长经济过热?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指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问题,所以不论起因是什么,都表现为流动性过于充足,进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在宋国青看来,导致货币多的原因之一为利率低,大家都想贷款,所以贷款需求就大。据报道,今年前五个月2.12万亿的新增贷款额已经达到了央行今年目标的85%。业内专家对本刊分析说,中国政府历来以CPI指数涨跌作为衡量利率升降依据的现状需要改变,因为现有参考CPI指数确定的利率水平偏低,目前实际利率水平是负的。
2006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总结时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看来,目前11个行业产能过剩,中国的低效率投资泛滥及高房价都是低利率导致的结果。因此,2006年,政府在利率政策上应该有所作为。事实上,政府一直在限制银行对过热行业发放贷款,包括对房地产、钢铁、铝、和水泥等领域的贷款,有关部门担心这些领域的盲目扩张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4月份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了0.27个百分点至5.85%。
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此颇为质疑,他指出,如果存款利率不动,单边提高贷款利率,结果不知道是解决的问题多,还是引起的问题多。过低的存款利率,导致百姓强烈的储蓄愿望转化为对包括房地产及其他资产的需求,继而推动资产价格。因此,CPI与资产价格虚高是密切关联的。经济学家张卓元也表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应重点关注的是资产价格泡沫,更甚于CPI本身。
对此,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提出警告说,中国极低的利率和居民对预防性储蓄的强烈需求,其中隐含的风险,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面临的情形颇为相似。当时由于CPI增速不快,通胀率较为温和,日本政府忽视了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将利率维持在低位。结果,居民将对储蓄的需求转化为对住房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泡沫迅速膨胀,而泡沫的最终破灭将日本经济拖入了“失落的十年”。
此外,哈继铭认为,眼下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依然维持在低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货币供给量增速过低的结果。随着货币供给持续增长,货币宽松对消费物价的推动作用将在未来6个月持续显现。
高盛(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梁红也表示,由于CPI增长将滞后货币供应12个月,未来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将逐渐上升。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郇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