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岸青、邵华家做客北戴河的七月凉爽而迷人。西山绿荫蔽天的总参疗养院里,还像以往一样保持着它的神秘和宁静。
我在绿树环绕的红色小楼里,在毛岸青邵华同志家客居三日,每日的感受,像海潮冲击着我感情的山峰,像海风吹打着我思想的窗户……
一、思念
迎着细雨我进到红楼的客厅,已是中午时分。邵华听我到来,便从里间迎了出来,热情而沉稳的目光中透着将军特有的慈祥和博达。一年前,我在北京西山见到邵华时,她身着戎装,显得年轻而英武;今天她身着便装,休闲而静谧。
去年上半年,邵部长拟请全国的著名书画家们作一批邮封书画精品,在毛主席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在北京搞一次纪念性展览。要我请一些甘肃的著名画家,为其展览作一点书画。于是她把数十个特制的宣纸信封寄给了我,要我代以邀请。
我把信封分别寄给数十位著名书画家后,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反响。他们以真诚而热烈的笔触把作好的书画作品回寄给我,有的还为此展览专门刻治了印章,有的打来电话,让我对毛岸青、邵华同志转达很友好的感情。
当我把这些告诉邵部长时,她显得十分关切和欣慰,认真地看着每一件作品连连说:“谢谢同志们,这些作品都很好,画得很认真,很精致,请你代我向他们问好。请把我签名的邮封转送给他们,表示我的一点心意。”和邵部长翻阅着这些作品,我的心在深深地思索着:毛主席的亲人们对主席的思念是一片浓浓的化不开的情。记得在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和其他同志主编了一部诗集《唱给毛泽东的歌》,当时岸青和邵华还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几见银蟾自圆缺》,文中写道:“在人生的绿溪中,一个人最恋慕和珍爱的是恩慈的父母。这缕恋情一生中都萦绕着我们的心!”在主席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她们这深深的恋情又一次澎湃着,以自己的方式缅怀着恩慈的父亲。海风吹来一天海雨,七月的暖雨还在绵绵地下着……
二、世纪老人
不一会儿,在大伙的簇拥下,两个小姑娘搀扶着一位老人上到二楼客厅,我一眼认出是张文秋奶奶!文秋老人是毛主席的亲家。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孙家桥的一个大地主家庭。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之一,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张文秋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和燕京大学的学生刘谦初。她和谦初初识毛泽东时,毛泽东刚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来,当刘谦初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4月)英勇就义时,刘思齐才刚刚出生3个月。然而,这位34岁的英雄父亲还未见过女儿的面,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二次婚姻是1937年与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政治部主任陈振亚。1939年军委决定陈振亚去苏联治疗腿病,张文秋带着思齐和邵华陪同前往,不料行至乌鲁木齐(迪化)被盛世才扣留,陈振亚而后被残忍地谋害。也就是这位英雄的母亲,这位声名赫赫的革命前辈,养育了刘思齐和邵华两个女杰,并把两个亲姐妹嫁给了两个亲兄弟———毛岸英和毛岸青。岸英在朝鲜战场为国捐躯,岸青因早年被国民党巡警致残,长年卧病,老人为此不知承担了多少精神重负,也不知流过多少眼泪,付出过多少心血!去年早些时候,她给我捎来她与刘谦初烈士三十年代的狱中诗作。我反复吟读着那些诗句,感情的潮水不断地冲击着我,我久久地不能平静,我怀着深深的感情冲动,和泪读着两首歌词,迄今我还记得歌词的内容:第一首《旧诗稿情思》:月黄昏,翻旧稿,心事浩渺连九霄。谦哥哥,你可好?一去六十载音讯杳,九旬老妇独守空室读诗稿,谦哥可知道:泪如冬雨雨已干,夜夜不见哥哥笑……第二首《五更寒》:(男)五更寒,秋月遥,秋妹你比谦哥娇。永难忘,回眸一笑魂魄消。啊!恨只恨,不能齐作比翼鸟,铁窗寒气逼人倒!秋妹可知道,谦哥想你几通宵心中无镣铐———带你直奔明月上青霄。天作地合,与你白头共偕老!(女)五更寒,秋风紧,谦哥你比秋妹俊。永难忘,朗朗一笑万木春。啊!怨只怨,不能齐为连理枝,铁窗内外寒气紧!谦哥可知道,秋妹盼你好揪心,夜夜天不明———何日共坐西窗剪花烛,同赴人生,与你生死共峥嵘!今天见到老人,居然头发乌黑(绝非染的),牙齿完好,鹤发童颜,耳聪目明!平时带一串项链,穿一件花衫,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一位93岁的老人,的确令人不可置信。
文秋老人吃完饭后,我便和她聊了起来。老人谈笑风生,使你根本忘了你面对的是一位九旬老人。说话尽管可以素如平常,用不着担心老人听不清你的话语。老人给我看她的一部书稿,她正在写一部回忆录,上卷已经写完,现在写的是下卷。我仔细端详,字迹工整,语言顺达,思维清晰,她系统地追忆了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刘谦初等先烈生平。这更使我对这位前辈产生了不解之谜,1993年老人就曾出版过一本36万字的《踏遍青山》,如今如此高寿,仍勤勉写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