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人口大学毕业生全部解决就业问题,年内必须解决。”在16日深圳召开的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暨用人单位工资发放大检查总结大会上,市长许宗衡当场给人事、劳动等部门下了“死命令”。深圳有关部门将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南方都市报》3月17日报道)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也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一部旨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就业促进法草案》被提请审议,草案突出强调政府解决和促进就业成为一项法定职责。从这一角度看,深圳市长许宗衡给人事、劳动等部门下“死命令”,要求年内必须解决户籍人口大学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问题,值得赞许。
但只要冷静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死命令”值得商榷。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行政命令还是市场?不言而喻,当然是市场。自从国家改革大学生传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基本上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的角色,事实上已由过去的主导地位,转变为服务和引导的从属地位。所以,市长对大学生就业下“死命令”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受多个因素影响。除市场供需情况外,还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就业市场的规范、信息是否畅通等因素有关。市长下“死命令”能够推动各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就业市场,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但并不等于这样就能让所有大学生都实现就业。
倘若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政府即使有通天本领,也无法安置全部大学生就业;假如高校都是“闭门办学”,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市长的“死命令”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显然也是有限的。
许市长的“死命令”中,有一项内容引人关注。许市长建议说,如新开一个企业,必须招聘多少户籍人口,作为一个硬性的指标。如果此建议被采纳,显然对非户籍人口构成了歧视,这有悖于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
据最新公布的“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其中六成七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两成九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但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绝非是靠行政命令能一蹴而就的。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岗位,提高服务水平,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良好的双向交流平台。当然,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训模式上不断改进,培养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否则,再多的“死命令”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