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招三:信用卡透支曲线炒股
张先生两口子乘着在金融公司工作的优势,去年一直在用信用卡透支的方法投资基金和炒股票,结果收益竟达到10万元。
利用公司的POS机,可以刷卡买基金,这一年他们一共办了10张信用卡,透支额度都是最高的5万元。张先生说,刷卡买基金有很多技巧,最好的办法就是买货币市场基金。这种基金赎回周期最短,只要一个工作日,现金就能回到自己的账户,而买股票基金的赎回期至少要3天时间。用套出的这笔钱就可以直接投入股市了。等到50天的时候再把股票卖出,把钱还给银行。
张先生的10张信用卡去年就是这样刷来刷去,有的买基金有的买股票,不亦乐乎。
奇招四:银行信贷炒股
中国股市从牛到熊、从熊到牛的大幅起落,让股民付出了上万亿元的代价,却仍没有让有关部门学会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从银行掏钱、在股市赚钱的风险转嫁游戏又重演。
内地传媒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手法起底的报道中指出,这是一场“集体的狂欢”。自去年牛市降临之时,银行分行对VIP个人客户就提高了贷款额度,如政府机构或事业机构官员,局级可贷到80万元,处级40万,一般员工也可贷款20万元到30万元不等。这些贷款通过不限用途的综合消费贷款项下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项下进行。而一些银行的内部员工也可以轻松拿到贷款,工作几年的老员工,随便一个名目就能拿到几十万元,根本不管具体用途,多数挪作炒股。 不仅如此,有关系的机构客户也能从该行获得贷款。
奇招五:动用定存炒股
伴随着股市的火爆,储蓄存款增幅明显减缓,2006年居民户存款同比少增1125亿元。近段时间在银行营业部不难看到,许多储户排着长队,手里攥着填好的银行转账单和基金申购单。“这段时间,营业部传统的储蓄存款业务减少了许多,碰到新股和基金上市,每天接待的客户起码有一半以上是取钱去炒股票和买基金的。”一位银行柜台工作人员说。
“以前我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并且不少是定期。”在一家大型国企上班的张小姐自从去年8月底买了基金之后,就一直为基金收益的节节攀升而高兴。当时,她花3万元以每份1.02元申购的一只股票型基金,现在的收益率已达70%以上。“与其让存款躺在银行吃低利息,不如拿出一些来分享牛市的高收益。”张小姐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想法。
奇招六:温州组团炒基金
在温州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其今年20多天来基金销售额已高达2.5亿元,而去年该营业部全年基金销售额才3亿元。营业部开户大厅里人群川流不息,热闹如农贸市场,不少客户还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完成开户。有个人投资者一掷1000万元购买近期发行的嘉实基金,而一次性认购一两百万元的人也不在少数。不少人还拉拢亲友组团购买基金!甚至对基金一无所知的普通市民,也纷纷倾囊购买基金。
这家营业部的大会议室已临时改成了基金大户室,供首次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基金客户专用,一些客户担心在大厅排队耽误买入基金的时机,集合亲朋好友的资金组成“炒基团”进驻基金大户室。
奇招七:做实业不如炒基金
一位女老板2005年在某银行贷款时,按照银行的要求将贷款的一部分拿出来认购基金,作为其获得贷款的条件,无奈之下,她最终认购了一部分基金。
2006年中期,她发现手中的基金涨了不少,远远超过自己实业投资的收益率。连股票为何物都不知道的她便一口气将自己在上海、杭州和温州的五套住房抵押给银行,获得的500万元贷款全部买了基金,结果在今年初的时候获利近400万元。
一位做工厂的老板,这两年的原材料涨价让他苦不堪言,实业确不好做。后来听朋友说,最好买基金对冲一下风险,有专家帮你选股。有色金属涨价的时候就买持有有色金属股多的基金,只要看对行业就可以赚,风险也不会太大。
这位老板去年果真投资了部分资金到基金上,不俗的收益让他今年的投资额增加到了2000多万元。
奇招八:基金经理建仓保名次
在深圳,手握巨资的基金经理似乎也感受到资金泡沫的压力。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我个人认为不少股票估值已严重偏高,成长性严重透支,但是近来每天从全国涌来的认购资金源源不断,如果我不建仓就有可能在基金排名上落后,市场一跌我就必须进场一部分资金,但是又不敢进太多。
一旦这种资金涌入的势头减缓或停止,整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就可能迅速掉头向下,到时候申购潮将变成赎回潮,那就是牛市里惨烈的“多杀多”,跌四五百点只是几天的事。他表示,有些大基金现在已经有意控制建仓速度和业绩,一方面是控制风险,一方面也是想让投资者自动赎回,趁机给基金减减肥。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