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来访避而不见
“范志忠,我是碧彩啊,和你一起做实验的碧彩,还记得吗?”临走时,和记者同来的他的同学傅碧彩不停地呼喊,试图唤醒这位同窗的记忆。屋里只传出范志忠一句冷冷的“宝气,带这么多人来。”记者透过墙板的缝隙看到,蹲在里面的范志忠一直没有正面对着这边,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有身躯在不停地摇晃。
最后,傅碧彩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志忠啊,我们走了,也许你以后很难看到我们这些同学了,我是和你一起做实验的碧彩啊,你不想和我握握手吗?”没想到,这一次范志忠转过头来,看了看一墙之隔的同学,又看了看自己的手,说了句:“我的手脏,很粗糙。”这是我们听到的第二句话,也是直到临走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傅碧彩说,同学来看望他,在他心里还是有感觉的。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木箱里,是不敢面对现实,在回避所有的人。
我们走了,谁来养他?
范志忠的父母告诉记者,他们今年都已63岁。过度的操劳,让两位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想到范志忠以后的生活,范飞龙忍不住满眼泪花:“我们现在还能做点事情,挣些生活费,坚持为他送些饭菜。可我们走了后谁来为可怜的志忠送饭菜啊!”
范志忠的同学认为,博士生变成了精神病患者,是一个悲剧,但社会不应该放弃他。同学夏春生告诉记者,得知范志忠的遭遇,农学院的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为他募捐了1万元。“然而,对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范志忠来说,这1万元不过是杯水车薪。”
危险数据 二成大学生有“心病”
近日,全国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和心理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出走、自杀、凶杀等事件。而哈市专科医院的统计则显示,每年该院收治的在校大学生患者近200人,占患者总人数的4%~5%,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精神心理疾病发病较为集中的社会群体。
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多
来自广州市精神病院统计数据显示:社会人群中有心理疾病的患病群体高达10%,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则比例更高,普遍在20%~30%左右。在这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中,上升到精神分裂现象的精神病大学生患者则在1%左右。广州市精神病院(广州市脑科医院)心理康复科副主任徐文军、副主任医师郭扬波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增高。在该院每年收治的1500余名病人中,大约有100余人是在校大学生,其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广州各大高校。
专家支招学习博士,心理不“博士”
“博士虽然是学业上的强者,但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博士自杀事件却击中了我国教育的软肋,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弊端下的‘软骨病’。现在的博士只是学习博士,心理上却不‘博士’。”湘潭大学心理学专家彩教授表示,范志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小在认可和赞美声中长大,出国留学无望,寄予希望的试验田遭到毁坏,梦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因为如此,当他苦心经营的理想和现实出现了差距时,过度承受压力的精神底线终于崩溃。
高校应设心理咨询中心
广州市精神病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郭扬波日前表示,一般刚刚发病的精神病患者从入院起,大约通过1~3个月的治疗就可以康复出院,很多大学生能够如愿重返校园,开始新的生活。但如果是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患者则需要长达半年时间的治疗。更可怕的是,有的病人一旦转入慢性病,则可能要终生服药,一但停药随时有复发的可能,对患者自身和家庭成员带来极大的伤害。
郭博士认为,高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他认为现在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却忽视了人格培养。他强调,心理咨询是以个人自身的完美感、幸福感为目标,让内心达到最大的幸福,它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不同于以集体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心理咨询者与被咨询者之间,要互相信任、毫无保留,而且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他同时指出,大学生应该提倡快乐生活的理念,这样有利于好的心理形成。
(作者:曾炜、冯琴、周红泉、龚婷、宋磊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