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底年初之际红透世界的中国股市终于以一周内的两次暴跌形成了地震波。
本周五(2日),沪深股市再度拉响下跌警报,上证指数最终大跌4.03%、深成指跌幅达到4.58%,两市累计成交984亿元人民币。
从距离3000点仅6点的高位下泄开始,上证综指失守2700点关口使周跌幅达到7.26%,深证成份股指数周跌幅为10.64%、沪深300指数周跌幅为8.55%,三大指数均创下本轮行情最大周跌幅,同时也令中国股市在过去一周缩水一万亿元,可谓万众瞩目之下跌幅惊人。
中国证券业权威媒体《上海证券报》在报道中所说的“此前牛气冲天的沪深大盘,本周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这句话引起了投资者各种猜测:本周股市风云突变,令投资者对大盘见顶的疑虑逐步加深,市场的调整是否意味着大盘见顶、牛市终结?
事实上,本报在一个月前的社论中就曾预警股市宽幅震荡期的来临——比之金融安全、消费不振、粮价波动这三大经济风险更具有杀伤力的,还有公众对经济形势一片看好的乐观过度。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的阶段,头脑过热远比经济过热要可怕得多。
如今股市的暴跌已使大陆投资市场出现了草木皆兵的现象,不仅反映出各类投资者“高处不胜寒”的脆弱心理,更引起外界对中国经济是否发生了重大问题的猜测和担忧。换言之,已经长大成人的中国经济,这一次似乎再一次表现出了毛头小伙子一般的新兴市场特征,令投资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乐观和激进究竟是勇敢还是莽撞:
其一,整体经济上,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似乎暂时未出现大转变的迹象,在年度统计数据尚未出炉的当下,各上市公司即将进入年报披露期,因此可以肯定不是经济环境或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而是投资市场对收益预期发生了变化;
其二,金融环境上,人民币在继续升值并且兑美元汇率连破7.77和7.76两大关口,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两周前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虽然尚未启动加息的利器,但却被市场解读为2007年度宏观调控的起步;
其三,政策氛围上,在市场整体估值高企、投资者情绪高涨、周边市场进入动荡之时,中央政府以及管理层开始关注市场风险与长期稳定性的关系,有关清查贷款入市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含有非理性的局部泡沫的挤出具有短期的现实意义;
其四,股市内因上,指数连续飚升的18个月,使市场形成“牛市格局已然形成,市场转熊可能性极小”的基本共识,且自新年后大量进入的新资金几乎是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博弈姿态形成资金推动型的短期现象,给市场调整和修正提供了条件;
其五,媒体效应上,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在北京宣示“如此高位指数不会介入”及中国学者型领导人成思危公开指“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被媒体解读为此次暴跌的两大“泡沫论”外因,显示媒体对于看多或看空市场均有强烈放大效果……
我们认为,以上的这些现象证明,全面地理解中国股市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基本走势,就不会因短期风险的释放而导致各路资金出逃“没顶之灾”甚至金融风暴。正如中国多数投资机构发出的判断那样,这一轮牛市的根基并没有发生变化,宏观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充裕流动性、上市公司盈利加速增长等利好因素目前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牛市在大幅上扬后需要经过调整才具有持续性。
距离2006年12月12日宣布全面开放外国银行业在华人民币业务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股市首先以较大跌幅作出风险释放,我们相信会是有利于本年度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的。当然,在这个新兴的亚洲国家市场,如果看空行为(如同过度乐观那样)再度形成非理性的共振的话,那又将是中国经济的灾难,并进而影响到世界经济步调。
圣经上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以华尔街的两百多年历史为鉴,中国金融政策的制定者、证券交易的市场监管者、大大小小的机构投资者以及那些狂热期待一夜暴富的普罗大众,要在理性的市场判断上保持经济发展的共赢局面,似乎还有不短的路。
来源: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