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国人吗?你的动物是什么呢?”去年11月,在卢森堡广场的麦当劳里,一位金发碧眼的女服务生走过来问我。
我刚喝下去的可乐差点儿喷了出来。
“哦,我朋友刚从中国回来,他说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有一种动物。我不信,想问问。”我忽然反应过来,她说的是十二生肖。
我尽己所能,详细地给她讲了关于中国人农历十二属相的风俗。半个小时之后,她又跑过来问:“那我的动物是什么呢?”
其实,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不仅仅是这个女孩。最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世界各地出差,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这股席卷全球的“中国热”。
两个月前,我在巴黎十三区“中国城”的一家酒店门口,意外地看到了用大理石雕刻的周恩来总理半身像。雕刻看上去很新,应该是不久前制作的,下面用遒劲的中文刻着“周恩来1898~1976”,并用法语标注了“1922~1924年在此楼居住”的字样。
惊喜远不止这些。
在著名的埃及金字塔所在地——吉萨区街头,巨幅奇瑞轿车广告牌异常显眼;在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巴士站,中文的乘车提示随处可见;在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奥赛美术馆等许多著名景点,甚至巴黎北郊香提城堡这样的“非著名”景点,几年前摆放的日语导游手册全都换成了简体中文版的,花5欧元,游客还能租到汉语的Audio Guide(录音解说)。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是:“手册是根据游客使用最多的前8种语言制作的,3年前只有日语没有中文,现在则换成了中文。”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首尔)挂牌成立,到去年7月,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规模已经扩大到36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80所。此外,还有38个国家的99个机构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有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凑巧的是,去年8月我刚到那里,就在当地的中餐馆里遇到了“孔子学院”的学生、黑人服务员努巴。
我一边喝着地道的皮蛋瘦肉粥,一边和努巴闲聊。“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可是你怎么会想到学中文呢?”努巴用掺和着英语的中文回答:“我从小爱Burce Lee(李小龙)的电影,Kongfu(功夫)厉害,打坏人,我去China学习Kongfu。”
“努巴,还是学做中国饭吧,回来开餐馆。”看他身体单薄,我建议道。他乐了,腼腆地说:“我是男人,不做饭。”在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中国老板捶了他一拳:“中国男人必须会做饭。不会做饭,娶不到媳妇。”努巴更不好意思了,收拾起碗筷,转身去厨房,临走留下一句:“学习做饭,Now(现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文/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