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今年以来几乎一直颠簸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会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语录”,成为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爆炒对象。《青年周末》昨天刊登了对王旭明的访谈,透过记者尖锐的提问和王旭明坦诚的回答,不但可以看见中国教育改革的曲折艰难,同样也可以感受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现阶段的进步与不足。
在新闻的发源地西方国家,记者作为公众利益的“看门狗”,带着大众的问题向政府部门发问。不单新闻发言人,各级官员都把向媒体发布信息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除了极少数时候,谁都不会含糊其词或者瞒天过海。他们的原则是“可以不知道,但不能说假话”。“不知道”的次数多了会失去权威感,而假话一旦被戳穿就有丢官罢职之忧。而王旭明身上也体现出了这种对媒体平等以待和尽力配合的心态。如王旭明所说,我国的“行政部门多年奉行的是不说为佳”。对官员们来说,主观上没有向媒体提供信息的动力,客观上却存在“说错话”被追究责任的压力。而不得不说的新闻发言人“就是一个时刻在场限上活动的高危行业,在钢丝上跳舞”。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媒体面前的官员严肃刻板、字斟句酌,明明是受命主动披露信息,却老摆出一副严加防范的架势。双方的接触往往是单方向的,官员随时可以借助媒体发言,而媒体想从官员那里挖点新闻却并不容易。而王旭明的行为方式明显不同,他很愿意宣讲他认为媒体不了解的“政策和标准”,还表示一旦表达有误,“随时准备道歉”。他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且不管他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消费”理解是否正确,如果他严格根据文件照本宣科,是不会出现“教育买衣论”而授人以柄的。这里无意为这一论调辩护,只是说作为政务公开、回应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更多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学习这种表达活力和开诚布公。
然而,王旭明遭到众多的质疑并不仅仅因为他的言说方式,也不仅仅因为网络的浮躁之风和媒体的断章取义,而是另有深刻原因。出现在媒体面前的官员往往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过分严肃谨慎,一是维护部门利益。王旭明有意识地避免了第一点,却在第二点上比谁都“坚决”。他死抱着两个毛入学率(高等教育21%和基础教育95%的毛入学率)作为标准,坚持认为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事实上,衡量改革是否见效,不能只看入学率比过去有了怎样的提升,还要看入学以后家长和孩子的感受如何,教育的质量如何,跟就业的对接如何。从基础教育说起,农村的办学条件仍然艰苦,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有限,相当多的孩子被困在奥数和特长考试的怪圈中,步履沉重地度过童年。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带来了大学生的贬值,就业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小学到大学,学费翻着跟头往上涨,压垮了多少个家长的肩膀?毛入学率只能代表一个侧面的进步,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宏观数字的飘红,无法消解老百姓面对微观难题的焦灼。以王旭明的知识和阅历,他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新闻发言人是代表部门来满足大众的知情权的,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公众利益为立足点,即使无法摆脱部门视角的干扰,也不应该是一副忽略常识、抱残守缺的形象。
王旭明呼吁媒体“像爱护大熊猫一样爱护发言人”,可事实上新闻发言人的任务很重、要求很高,绝不是像大熊猫一样心思单纯、扮扮可爱就完了。希望教育改革的决策者能尽快找到正确的航向,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们能尽快成长,完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