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季先生逝世的这一晚,我们来讨论如今相声发展的种种问题,并没有不敬的意思。他的朋友回忆他,逝世前与他见面,多年好友甚至没有时间拉拉家常,而是话题直奔相声界现状。对于相声如此热情的马季,我们相信他不会赞同路易十六的名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滔”。事实上,相声不会因为马季的过世而突然焕发起青春,而那些底下并不怎么和睦的演员,也不会因为统统参加了一个葬礼而突然齐心协力起来。他走后,洪水依然滔滔。
在如今一片“相声应该回归剧场”的叫声里,想起马季的走红,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马季的的确确是电视相声的受益者。电视从正面意义上说,曾经起到推动相声传播的作用,让相声跨过了长江,并且造出了一批红遍大江南北的笑星,马季正是其中之一。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电视相声却是对相声的一种背离,在剧场,演出不一定全是语言,肢体动作也是出彩的地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停顿都可以出彩。但电视则对时间有着苛刻的限制,你等不及观众领会这个段子,就要急匆匆抛出下一个。电视曾经对相声是一种促进,然而在今天,电视相声竟显得单调平面起来。
一点都不好笑,这可能是新一代观众如今对相声最大的抱怨。虽然严格说来,相声近年来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尤其随着小品的出现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相声的衰落就更是不可避免了。而互联网的出现和通信技术的飞跃,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一个搞笑短信,一个晚上可以传遍中国,一个段子,可能一天就引来几十万点击。一个说了几十年的段子,要怎样的演员才能说出新鲜感?
甚至,愿意去做相声演员的也越来越少。相声演员的培养是个长期又艰辛的过程,旧社会都是底层的人才去做这个求生计,那些人为了生活走南闯北卖艺求生,离大众的生活要比后来近很多———后来,相声演员们都变成了相声艺术家们,虽然本意或许是为了尊重相声,结果却是造成相声演员们和生活的割裂。
其实,衰落的何止相声呢?甚至有了互联网,电视的收视率都在下降,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比十多年前高几十倍,相声这样古老的取乐方式,怎样才能和电视、互联网、大片、酒吧、迪厅来争长短呢?难道有一天,相声也会上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单,需要非常非常小心翼翼,才能让它生存下去?只有重振相声才是对马季最好的纪念。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