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日前揭晓,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特别奖。该课题组代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透露,绿色GDP的核算并没有获得中国所有省份的支持,“就在这两天,已经有一些省市要求退出试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总局一定会坚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
绿色GDP面临这样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境地,足以令人警醒。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GDP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难以兼容的“体制另类”。有人把绿色GDP的尴尬现状,归咎于目前绿色GDP的统计调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备性,并因此招致各方质疑。但绿色GDP得以更加科学地完整呈现,如果政府整体的治理结构未能得到改善,绿色GDP的窘迫仍难以消除。
其实,绿色GDP的出台历程也并非坦途。研究者指出:若以1996年国家统计局设立资产与资源环境核算处为起点,至今也已有十载。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牵绊,则是由于绿色GDP涉及众多部门———除了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还包括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以及海洋局等众多部委。
自绿色GDP计划试行以来,有关环境治理的话题无不伴生着种种疑虑:环保部门与统计部门如何合作,以确保绿色GDP数据不会“造假”或失真?如何与组织人事部门合作,将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如何通过提升官员道德与调整法律机制,遏制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与GDP崇拜?如何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作用,仅仅依靠环保总局派出执法监督机构是否足够?诸如此类,皆与政府治理结构的难局有关。
就政府治理效率而言,在政府结构中决策控制权的配置方式以及其他许多变量,诸如民主监督的有效性、法制健全程度以及政府内部利益集团的分布格局等,都会影响政府治理结构的效率。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各种体制的阻滞几乎成为变革与转型必须首先直面的问题。这也正是一段时间以来,环保总局、审计署等职能部门总是在一种不无悲壮的时代旋律中,艰难而孤独地起舞的原因。
绿色GDP试点的尴尬以及课题组的“沉重”,堪称我国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而环境治理的这种现状,同样是观察我国政府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窗口。但正像潘岳说过的,尽管绿色GDP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理想化的指标,“但我们追求理想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止。”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杨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