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三十日电 题:香江漫话:在湾仔“影艺”的最后一天“陪陪她”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十八年,映期也不算短呀。”
“不太短,足够一个少年,走过他的青葱岁月。”
这是三十多岁的香港文化人潘国灵,今日在此间一家报纸的副刊里写的文字,文章的标题为《影艺戏院.光与影的诀离》。
潘文中的“影艺戏院”,位于湾仔港湾道新鸿基中心地下。她开业于香港电影的兴盛期──一九八八年七月九日;今天,也就是二00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是她与拥趸们告别的日子。
今日,“影艺”的告别,不但吸引了一批拥趸,也吸引了此间不少媒体记者前往追访。
五部国产片的“告别盛宴”
“影艺戏院”选择车轮放映的方式,与拥趸们一起度过最后一天:从正午十二点,到今日午夜,共免费放映五部“告别电影”,全是影艺的招牌“国产电影”,它们是《开国大典》、《芙蓉镇》、《那山那人那狗》、《我想有个家》和《草房子》。其中,《芙蓉镇》就是当年的开幕电影。
开业十八年的“影艺”,以放映另类电影及国产片,在此间“小众”影迷中颇有口碑;尽管近些年票房不是很好,但它的不少放映记录,迄今仍常被此间文化人士提起。
正午时分,即将放映首部告别影片的影艺门口,记者遇到了一手打理戏院的崔显威先生,他的身分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董事/戏院部经理。一身奶黄夹克的崔生,今日一直站在影艺门口和前来告别的拥趸打招呼,他与其中不少人俨然是老友。
现年四十九岁的崔先生,与电影厮磨了整整三十一年:“真的很喜欢电影,可没有想到会有这样长的缘分。”
崔十八岁进入珠江戏院,那座位于土瓜湾的戏院有一千九百座位,当时号称香港最大戏院。一九八八年,崔从珠江进入新筹备的“银都”戏院部,开始了用“影艺”交友的生涯。
崔显威告诉记者:影艺关张的真实原因是“租约问题”。原来,“影艺”租用的是新鸿基地产总部的底层,一九八八年开业时一签租金十二年。二000年,首次租约期满时,新鸿基就想收回场地改变用途。不过,经过“银都”争取,得以续约三年。二00三年,双方租约再满,“银都”又以国际大都会应容下“一个放映小众电影所在”为理由力争,再次获得续约三年。到今年六月十三日,租约又满了,在“拖延”了几个月之后,这次“影艺”真的要告别了。
经理影迷都难忘的放映记录
崔回忆说,影艺最辉煌的阶段,与香港电影辉煌阶段完全吻合,从一九八八年持续到一九九六年。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九六年放映日本影片《抢钱家族》,共连续放映了五百六十七天,创下香港外语片最长映期的记录,也为影艺带来一千多万的票房收入;而《开国大典》就曾经创下国产片的记录。影艺的片种来自世界各地,脍炙人口的有《五个扑水的少年》、《街童》、《情陷夜巴黎》,甚至伊朗的《小鞋子》。
崔说,有些片子在院线放映时反应平平,后来经过影艺的较长映期的“洗礼”就“超升”了,像九二年的港产片《黑玫瑰对黑玫瑰》、银都自产的《笼民》等。记者尽管与“影艺”结缘不过年余,就对其放映的马高泰尼奥.佐丹拿导演的《灿烂人生》,美好印象挥之不去。
他形容说:影艺的观众不分年龄、阶层,但是文化层次就较高。有不少专业人士,影视圈中朋友很多,也有不少政府官员、外国友人。“影艺”低处非闹市区,所以走进影院的,多半都是专程而来的朋友。
“为了这些朋友,‘影艺’真的亏本也想坚持下去。但是,开戏院毕竟还是商业行为。银都正在湾仔、铜锣湾、尖沙嘴一带寻找新的场地,希望能与老朋友们近一些”。
崔所言非虚,记者果然在闭幕当天,见识到不少“影艺”老拥趸,像是香港思远影业集团的兼制/导演吴思远太平绅士,就一连看了几场闭幕电影,要在“影艺”的最后一天“陪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