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流行”是否中国适用
中国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通常包括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或工龄、工作年限)和身体条件等。1996年,国家标准局正式颁布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1997年,国务院26号文将缴费年限由10年改为15年。
“2050年预计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80岁,故从长远的趋势来看,逐步、适当地提高退休年龄,延长职工的就业时限,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郭悦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退休年龄是领取退休金的重要前提之一。多数国家把退休年龄规定为60岁~65岁(美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7岁,而欧盟国家一般是65岁),并规定雇员在达到退休年龄退休以后,方可领取退休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发达国家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基金明显入不敷出:美国在1975年出现赤字15亿元, 到1982年当年支出超过收入122亿元;英国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1983年,社会保险由14亿英镑的盈余变为115亿英镑的赤字;而在意大利,1985年社会保险总局的赤字就高达38亿里拉;法国仅1987年-1988年,赤字额就增加了22亿美元。许多国家不得不对本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一相似点,就是普遍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
“欧洲的老龄形势远比我们严重得多,欧洲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往后推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刚从欧洲访问归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老龄化的形势虽然开始变得比较严峻,但从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最多,当前最严峻的还是就业问题。“这两年还不是推行延迟退休的好时候。”
当养老遭遇就业
与人口老龄化现状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就业问题也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地步。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2004年底持平。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196万,两者相加,仍有1000多万之众。如果加上实际上“在职不在岗”的“企业职工”,真正“失业”人数还远不止此数。再加上大学生扩招之后形成的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超过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
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农村,现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两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尚有一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而早在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利用“中国社会保险收支预测模型”,分三种情况提高退休年龄,对失业率的变化进行了测算。
“根据分析我们得出,过快地提高退休年龄,只会导致严重失业,国家、企业、个人都不能承受,不具有操作性,因此退休年龄只能逐步提高。”劳动社会保障部的一位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将是中国在21世纪当中最大的社会问题,鉴于中国劳动力过剩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在此背景下,提出延迟退休,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我们应该在养老保险和就业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因为养老保险和就业问题,两个都重要,优先考虑哪一个,另一方肯定会提出异议。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定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尚不发达,短期看,低龄退休可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临近,低龄退休制度对社会保险和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将日益显露,因此,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作者:王红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