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令白先勇悲哀的是,现在美国学生念中国诗,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读中国东西,反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小说和诗词都不大有人念了
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的白先勇在创作与现实中都漂泊于乱世。抗日第一年出生,后来又随着时局的变化跟随父母退守孤岛,青年赴美国。
高中毕业时,他因为梦想日后到长江三峡去筑水坝而申请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赴美后,他曾经看过一个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历史片,“从慈禧驾崩、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到战乱,大半个世纪的中国。”白先勇回忆,一阵阵“毛骨悚然”的激动使他不能自己,而外面依然是车水马龙,红尘万丈,他蹭蹬纽约街头,深感彷惶。
不过,青年的白先勇仍然是热血青年。1964年,中国大陆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公布后,他跟其他许多人一样,很“中国”起来,“忘记了政治、共产党什么的,只知道中国人也有原子弹了,那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此后的白先勇留在美国教授中文经年,对中国文化反而更加亲近。他甚至曾有意地排斥西方的文字,因为觉得中国的文字很美。令白先勇悲哀的是,现在美国学生念中国诗,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读中国东西,反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小说和诗词都不大有人念了。
对于中华文化的承继,白先勇始终有焦虑感,特别是对于昆曲濒临失传备感痛惜。几年前,他心脏病发,居然大难不死,“我突然意识到,上天留我,也许是让我做些事情。于是我开始不顾一切做《牡丹亭》。”
中国新闻周刊:你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刚刚在美国巡演结束,效果怎么样?
白先勇:效果非常好。我们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四个校区巡演,每次来观看的美国人都是叹为观止,觉得怎么中国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经有这么优美的东西,尤其是大学生,非常痴迷。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元素,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白先勇:如何让21世纪的人去欣赏、接受几百年前的传统艺术,是很不简单的。我觉得表演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古代连灯光还没有呢?现在的舞台缺了灯光行吗?
我们要把自己民族传统里面好的东西拿出来给世界看,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去呈现它。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待现在全球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白先勇:我们应该接受挑战,要明白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然后我们要回首自己的传统文化,用理性、冷静的心态去全面评估,找出我们文化的优点,我们为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部分。只有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才知道哪些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哪些是要吸收西方文化取长补短的。
你先不了解自己怎么去了解别人?你先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怎么去尊重别人的文化?要不然全球化就会把你迷惑住,会迷迷糊糊跟着它走。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最不能丢掉的是什么?
白先勇:最不能丢掉的就是我们的艺术,这本来就是世界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好。
我们的学校里面缺少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课,比如我们的山水画是世界闻名的,但是我们自己的学校却很少让学生们去欣赏学习。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非物质遗产里面排名第一的,这么高的组织都认定了它的价值,为什么学校里面没有开昆曲欣赏课?我看到西方很多学校都是有音乐鉴赏课的,西方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习,但是自己的优秀传统不能抛下。
中国新闻周刊:以你的感受来说,现在我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要克服哪些困难?
白先勇:最困难的是资金问题,现在的资金都是我去募款筹来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企业家意识还不够;第二个困难在于人才培养,现在从事昆曲表演的人少了,如果不创造好的机会,不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经济帮助,人才会慢慢流失,以后也没有人再学了。这跟政府的文化政策也有关,政府可以通过更多形式多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如建立一些文化基金来鼓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此外还有古代音乐的研究、戏目的研究等很多困难,个人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
(白先勇,著名作家,现在昆曲家。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引起了中国两岸三地知识分子的广泛共鸣)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罗雪挥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