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近年来已经逐步扩展到减债、免关税、鼓励相互投资、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开展旅游合作、密切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使得双方有了更为务实的合作基础。
政府应规划对非经贸政策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将着力点转向如何消除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偏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本刊了解,就在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前的一周,相关部门还在北京市昌平区举行研讨会,就如何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最后的“热身”。
一些与会学者认为,在非洲,存在一些非洲人对中国商人心存疑虑的事实。在毛里求斯和父亲一同经营一家中国杂货店的广东商人明云告诉记者,近五六年来,尽管当地人的消费水平决定了他们仍然离不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但她感觉自己在当地已经不如以往“吃香”了。
去年上半年曾经引起美欧不满的中国纺织品大量出口事件,也同时发生于中非之间。
面对大量中国商品,部分利益受到影响的非洲人开始失去耐心。“本来,非洲希望与中国达到的双赢格局是,非洲欢迎中国货进来,同时帮助非洲发展壮大其薄弱的工业体系。”陶勇说,但在中国货大批进入的同时,后一事项却仍然滞后。
同时,由于对非投资缺少门槛限制,政府也还缺少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当地背景介绍,很多投资者把在国内运营的一套规律“移植”于非洲,也在当地引起一定程度的反感。
按照陶勇的说法,作为私企商人,利益最大化是利润,这与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有着一定的矛盾。在这方面,英法两国政府长期以来在政策、法规上对前往非洲投资的商人进行引导的方法,中国政府似可借鉴。
在昌平区召开的研讨会上,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对非投资管理办法。而据本刊了解,商务部已经开始就这一问题向学界征求意见。
在学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并不复杂,那就是尽量扩大双赢范围,缩小单赢范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杨中旭)
[上一页] [1] [2] [3]